破解“挤名校”等 厦门推进教育均衡市民乐享实惠
来源:海西晨报 | 发布时间:2019-09-18 17:44 | 字号:

  破解“挤名校”、扭转“分数论”、深耕素质教育 

  厦门推进教育均衡 市民乐享实惠 

  

  厦门的中小学校着力推动素质教育,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姚凡 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 许蔚菡 通讯员 熊杰 傅春榕)70年峥嵘岁月,70年沧海桑田!70年来,无数的“第一次”开创了新中国各项事业的新高度;无数的新事物引领了时代的新潮流;无数的奋斗者留下了坚实的足迹。而教育———这项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事业,更是在辉煌巨变中不断书写着传奇。

   厦门教育事业同样如此:率先实现“普九”与“双高普九”;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性地出台“电脑派位”;率先创办外国语学校、音乐学校;施行“跨岛战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积分入学”政策,极大缓解“就学难”……数十年来,这些举措成就了厦门在全省乃至全国众多的“率先”和“第一”,厦门正快步行走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上。其书写出的成就与辉煌,一直为厦门这座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这座城市的气质塑造增色添彩。

  破解“挤名校” 

  小升初电脑派位应运而生 

  今年6月28日,2019年厦门岛内小升初电脑派位在市教育局8楼举行,17823名学生被随机分配进各所中学。整个派位过程持续不到半小时,参与电脑派位工作的不仅有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有公证处、监察部门的同志。在现场,焦急等待结果的家长认真盯着派位过程。派位结束后,盖上印章的结果,马上被张贴在市教育局公示栏上。

  像这样的电脑派位,厦门从1998年开始坚持至今,从未间断。21年坚持“小升初”电脑派位,就近入学,小学毕业成绩不作为就读中学的依据,使得学生在小学阶段摆脱了应试的压力。同时,奥数竞赛、作文比赛等奖项,在升学中都派不上用场。

  回想1998年之前,厦门本地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并不充裕,当时,万余名小学毕业生升学都盯着两所名校:厦门一中和双十中学。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孩子们就要为上名校而背负沉重的学业负担。

  “素质高的孩子都被名校招走了,还要我们和他们比考试成绩,这不合理。”来自普通校的意见多次被反映到市教育局。

  如何破解名校“掐尖”、百姓“挤名校”的困局,让更多的学校都优质起来,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群众?市教育局领导班子决定从生源均衡抓起。

  1998年上半年,厦门对小学进行合理划片,初中学校按片区电脑随机派位招生,不再以小升初成绩来决定孩子读哪所学校,使生源得到重新配置,初中生源进一步均衡,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如今,一些传统的名校、重点校在中考中不再享有“霸主”地位,厦门五中、厦门九中等以前人们并不看好的学校却迅速取得进步,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得到家长们认可。厦门市教育局局长郭献文回忆,1998年进行电脑派位,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阻力,当时心里也没底。“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改革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扭转“分数论” 

  实行学生全面评价体系 

  这几年,厦门每年都在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每个区随机抽取十几所小学作为监测对象。值得一提的是,抽测的过程并不是以考试分数“论英雄”,而是对学生学业、品德、身心、艺术、创造力发展水平进行监测,同时调查课程开设、条件保障、教师配备、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等相关影响因素。

  郭献文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来实现的,所以评价也要全面,不能“唯分数论”。评价跟不上,素质教育就无法真正落地。

  这一超前理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提出。扭转“分数论”,厦门最有力度的制度是“两个减法”和“一个加法”。

  取消补课和早读,做的是“减法”,减去学生过多的在校学习时间。早在2004年,厦门就取消了初中生假期补课。市教育局明确规定,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期间,义务教育阶段一律不进行任何形式的集体上课、补课、辅导、考试和测验,把国家规定的休息时间还给学生。

  2013年1月,厦门出台《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规定》,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的文件,除明确规定取消早读外,还要求一学期只组织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同时对作业总量及批改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

  “做减法”在前,“指挥棒”在后,力求形成合力。2013年5月,厦门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完善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将以前每年一评的初中教学质量均衡奖改为三年一评,并明确提出违反“减负”规定的学校不具有均衡奖评比资格,学生的体育和艺术成绩也纳入评估体系。

  厦门的“加法”则重在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2008年,体育就以12分分值纳入中考成绩,2009年提高到15分,2016年达到30分。2011年,厦门就“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专门与学校签订责任书。

  在厦门,素质教育不只强调音乐与体育的学习,还包括学生心理、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如厦门音乐学校的交响乐团、二中的足球、六中的科技创新等等,都有突出的优势。

  此外,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从2007年起,厦门教育系统持续开展师德建设,教师岗位大练兵,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三项主题活动。每年全市举行教师技能大赛,通过比赛带动各校进行教师大练兵,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减负”后,厦门高考成绩在福建省仍名列前茅,教师在全省教学技能大赛上也屡创佳绩。

  【数说厦门教育】 

  学校和在校生数量对比

  1982年 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772所

  在校生16.10万人

  2018年 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170所

  在校生86.39万人

  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对比

  1980年 全市教育经费1054万元

  2007年 全市教育经费45亿元

  2011年 全市教育经费近87亿元

  【厦门教育大事记】 

  ●1987年,厦门提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厦门中小学率先试行并逐步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

  ●1993年,厦门市第一所民办高校华厦职业学院创办。

  ●1996年,全市实现“普九”,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普九”的地市。2007年,全市6个区又率先通过省政府“双高普九”评估,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双高普九”的设区市。

  ●1998年,全面推行“划片招生,电脑派位”,并逐年完善。

  ●2001年,厦门市成为全国新课程改革的38个实验区之一。

  ●2003年,厦门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实行全员聘任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2004年,厦门建立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基本学习费用保障制度,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三免一补”。

  ●2005年,厦门100%的初中毕业生录取到各类高中,报到入读率95%以上;各类高中学生的普职比,从上世纪90年代的3:7逐步调整为5.4:4.6,延续至今。

  ●2006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2007年又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200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投入7.7亿元,新建扩建38所中小学,基本解决外来员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和本市城镇居民子女就近入学的问题。

  ●2007年,厦门首次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师德建设,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的“三项主题活动”,评选了首届十大师德标兵,首倡并推行师德承诺。

  ●2008年,实行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住宿生生活费政策。

  ●2010年,实现全市教师同城同薪,全市六个行政区和市直属学校教师统一绩效工资标准。

  ●从2011年秋季起,对就读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符合统筹条件的随迁子女,由政府补助,免除学杂费、课本费、簿籍费。

  ●2013年起,全市初中新生统一实行随机均衡编班。

  ●2014年,厦门在计划单列市和全省率先实现全部行政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