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实力助“绿”城市发展
来源:厦门日报 | 发布时间:2024-04-02 09:10 | 字号:
 

  厦门理工学院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助力厦门绿色产业发展与升级。图为连水养教授(左二)带领团队开展科研项目研究。

  陈水宣教授(右)团队开展绿色制造清洗工艺与装备项目研究。

 

 

  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学院参与厦门建设海绵城市与水环境治理。

 


  本组文/本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曾妙龄

  本组图/厦门理工学院 提供

  厦门理工学院(简称“厦理工”)昨天说,学校将今年确定为“服务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理工行动年”。

  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林进川说,我们已经着手整合现有的人才、学科、科研等资源,力争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方面,发挥高校支撑作用,成为服务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模范生”。

  厦理工每年都会设定一个主题。

  2月20日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多家媒体,纷纷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刊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为主题的重要稿件、专题报道。林进川说,我们在收听收看的同时,做出今年确定为“服务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理工行动年”的决定,以进一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好服务厦门生态文明建设。

  他说,高校拥有学科、人才、科研、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可以将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文化、生态治理作为主攻方向。

  近日,厦理工部署服务厦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包括“厦门实践”融入课堂、谋划布局新兴专业、成立工作专班等。

  

  “厦门实践”融入课堂

  

  厦理工将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融入学校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专业课和实践课育人体系。

  秋季学期,厦理工将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专题,组织开展参观考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

  

  谋划布局新兴专业

  

  厦理工将瞄准碳达峰碳中和、无废城市等领域,做强环境工程、水务工程、材料科学、光电信息等专业,谋划布局应对气候变化、碳经济研究、清洁能源与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专业,加强环境生态、绿色能源等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

  

  成立专班科研攻坚

  

  厦理工要求老师们主动走出校门,跟厦门市直部门、各区及管委会等联系对接,加强与各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领军人才交流沟通,探索“市校会商机制”或“工作专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

  与此同时,学校将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育建设为抓手,加大力度培育高水平科研团队,融入厦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微纳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升级、微纳能源等科研方向,承接国家、省级重大科研任务和厦门市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项目,助力厦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点击

  服务厦门生态文明建设

  厦理工底气足

  

  赵超是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学院的一名老师。每个月有四天,她要带学生到河流、湾湖边上课——她所在的环境学院参与厦门9条河流、3个湾湖以及近900个小微水体的定期巡查工作。

  赵超说,我们上课不是按时间,而是按公里计算——一年要走近4000公里。

  某种角度看,赵超和她学生的4000公里,可以“丈量”厦门理工学院服务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林进川说,学校将今年确定为“服务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理工行动年”,我们是有“底气”的——在水处理、国土资源规划、耕地改良、乡村振兴等方面,厦理工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且在绿色智能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绿色节能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环艺设计、乡村文旅等领域,正在持续拓展发展潜力。

  

  人才培养 拥有“生态雨林” 专业群

  “水务工程”专业 让学生学会全流程治水

  

  “服务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理工行动年”启动后,人才培养任务被认为面临着最大挑战——专业、师资,不是说改就能马上改到位。不过,厦门理工学院教务处处长周水庭认为,厦理工已经拥有“生态雨林”的专业群。

  周水庭说,“秘诀”在于:我们一直在看厦门“脸色”办学。

  近年来,厦理工聚焦“新工科”“新文科”,响应厦门生态文明建设。某种角度看,厦理工的“水务工程”专业就是“生态雨林”的培养沃土——传统的学科设置中,水治理这块其实是割裂的:水利学科管水资源,市政给排水属于土木学科,水处理又属于环境学科,但是,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看,这三个学科彼此渗透、彼此交叉,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源头的水不解决,中间的生活污水不处理,只在末端治理水质,积重难返。

  厦门理工学院在福建省率先开设“水务工程”专业,培养懂得从源头到末端治理的专业人才。

  周水庭说,我们通过这类的专业“加减法”,为厦门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一方面,新增智能制造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城市管理、交通运输、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网络空间安全等10余个专业,紧密贴近厦门“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建设之需;另一方面,“挥泪斩马谡”,减少与社会产业需求不够契合的专业招生计划。

  

  科研成果 城市中处处可见“木兰”出征

  厦门绿化带种什么植物? 科研人员做实验选出

  

  朱木兰是厦理工环境学院教授,“服务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理工行动年”,将朱木兰和她所在的环境学院推到聚光灯下。事实是,“木兰”早就出征了——朱木兰团队一直在从事厦门海绵城市与水环境治理方面的科研工作。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比如说,下雨时外出,脚上的鞋能否不湿,这是市民视角的海绵城市。一直以来,厦理工有一群科研工作者在为厦门变成海绵城市贡献力量。以朱木兰团队为例,他们先后开展厦门市政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研究、厦门海绵城市技术设施下渗能力调查、海沧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考核及整改建议等。

  城市的一些细节美化,也来自这所大学科研人员的贡献。有一阵子,厦门路边的绿化带是草皮,从美化城市角度看,略显单调。朱木兰团队着手一项研究:海绵城市的绿化带要种什么植物才能抗涝。他们通过实验后提出建议,鸡蛋花等耐得住泡,是适合厦门绿化带的植物。

  朱木兰说,高校科研人员做再多的科研,如果你的成果只是写在论文里、书面上,意义不大,我们要把论文写在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场,将成果转化为政府决策,转化为市民看得见的成果。

  

  校企合作  多个学科找到与生态结合点

  研发模具清洗机 能把二氧化碳“抓”回来

  

  姜春海是厦门理工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也是材料学院的教授。他说,不只环境学院,各个学院都在寻找自己的学科与生态的结合点。姜春海就是先行者。2019年,他成立了先进能源材料研究团队,把目标放在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上。

  我国已经迎来新能源汽车报废高峰期,电池怎么处理是个大问题。姜春海团队和厦门钨业合作开展“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绿色低碳回收与正极材料再造关键技术研究”。姜春海说,一方面,我们创造工艺减少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另一方面,我们以低能耗、低成本对其进行再生,用于电动车电池生产。

  姜春海瞄准的是产品,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陈水宣教授研究的则是绿色制造清洗工艺与装备实现升级换代。他关注的是模具上的污垢和残留物——注塑件生产过程用的模具,生产完成后,模具上都有污垢和残留物,必须用药剂清洗。但是,药剂喷洒会产生环境污染。陈水宣说,我们生产的固态CO_2清洗机,替换化学药剂,使用干冰清洗技术清洗,相当于把原本挥发的二氧化碳“抓”回来。

  这位大学教授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已经运用于厦门华联电子、冠捷科技和嘉戎股份等企业,数据显示,废物利用率达到95%以上,制造技术绿色化率、制造过程绿色化率分别提高25%;环境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实现核心零部件绿色制造资源环境影响度下降18%;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到国际绿色制造生产先进水平。

  

  良性循环  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研发

  设备获企业认可 获得更多资源反哺科研

  

  不过,不能简单地从校企合作来认识厦门理工学院服务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陈水宣说,我们一直强调科研人员必须从实验室走出来,但事实是,当大学科研人员向企业展示实验室科研成果时,企业最初是半信半疑的。

  厦理工科研人员采取的方法是,不仅把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制造出来,还把设备搬到企业,让他们免费试用,一直测试到企业安心投资新设备为止。

  他说,越来越多企业慕名而来,大学科研人员获得的经费也越来越多,也越有财力投入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理工学院光电学院教授连水养认为,大学在服务城市时,会形成另一种良性循环。

  不久前,厦门通耐钨钢有限公司与厦门理工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致力于半导体器件和新一代半导体外延设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此次校企合作,项目总投入2000多万元。

  连水养是这个合作项目的“主心骨”,合作项目相当于要研发生产芯片的设备。连水养说,大学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更多经费,学校会继续购买设备和投资,学生接触到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不仅能发表更多论文,而且,从大学的“企业实验室”毕业,学生立刻能走上岗位。也就是说,服务城市产业,最终会反哺科研和人才培养。

  林进川说:“作为厦门的‘子弟大学’,我们有责任将厦门的需求作为自己科研的方向,这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