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厦门实验小学,是无数学生梦中学堂。(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厦门实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
厦门实验小学朋友圈遍及海内外,图为到实小“留学”的新加坡小学生。(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在实小多彩课程上,厦门建行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述中国的货币发展演变史。
厦门实小学生展示劳动基地收获的胡萝卜。
厦门实小实施多彩课程,把课堂搬到校外。图为参加研学的学生。
本版文/佘峥 本版图/厦门实验小学 提供 (除署名外)
11月10日,厦门实验小学(简称“实小”)将庆祝建校80周年。
和几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实验学校不稀罕了——每座城市都有实小,而且越来越多。不过,在厦门,很多人仍然把心中的 “实小”,留给位于中山公园旁的实验小学——这所厦门最富盛名的小学,在最近的半个多世纪里,努力抛弃功利的浮躁,向人们展示:什么样的学校才称得上是一所真正的“实验学校”。
在每个时代,实小从未缺席过教改的实验,而且,它的教改,不是为了去追求网红的理念,也不是为了显示为改革“而改革”,而是从培养学生的需要出发,而且,踏踏实实。
厦门实验小学党委书记何宝群说,一代又一代的实小人,自觉背负“实验”重担——既“实验”,又“示范”,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实小的贡献。
80岁的实小,到底做了什么“实验”?
1960年起
开始课程改革
●实验内容:抓五年制课改、推行六龄童入学……
●实验成果:为1978年全国部颁五年制教材在厦门的推行打下基础;为义务教育六岁入学规定的全面执行作了预演
厦门实验小学的“实验”理念,从1949年改名为“厦门市实验小学”时就有了,实小校长汤吟莹说,名为“实验小学”,也就赋予学校“实验和示范”的意义,一代代实小人,将“实验学校”的真正意义传承下来。
现在回过头来看实小每个时代的实验,依然熠熠生辉。1960年,实小开始课程改革:从学制方面,抓五年制课改——当时小学是六年制;从学龄方面,突破当时七岁入学的老规矩,抓六龄童入学实验;从学科方面,分别抓英语、俄语教学实验。
在实小投身于实验后,厦门五年制实验班逐渐扩大,这也为1978年全国部颁五年制教材在厦门的推行打下较好的基础。学龄提前的尝试,则为以后义务教育六岁入学规定的全面执行作了预演。
1978年,实小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首批办好的十六所重点小学之一,学校提出“办好重点,质量是生命,课堂是关键,改革是出路”,各科教改先后起步,例如,语文科“低年级识字教学改革实验”“听读欣赏”“听说训练”“智能课”等不同课型的尝试;数学教改则强调“备课备两法、学生学方法”,突出“训练双基、培养习惯、激活思维”的教学导向。
上世纪90年代起
开始评价改革
●实验内容:对学生的评价更亲切和富有个性
●实验成果:逐渐发展成为厦门通行的素质报告单
“科学教育”是近两年的热词。不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实小已经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时任实小校长的崔碧使出一个奇招,让原本在郊区教数学的吴岳改行教自然,吴岳因此开厦门市“创造教育”的先河,“幽默与发明”“玩中学创造”“纸上谈兵”“工程设计比赛”等,校园科技活动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但宗旨不变: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实小开始评价改革,最先从评语开始,用第二人称的“你”取代“该生”,用富有个性的评价取代冷冰冰的评语公式,后来厦门通行的素质报告单,其实就是实小的改革。时任实小校长的苏晚霞主张,学校教要教得宽一点,考要考得活一点,不要纠缠一些不必要的纠缠。
不过,实小的实验,一直低调示人,有人因此批评说:实小不轻易“开门”。实小原副校长张美美说,这是实小的传统,一件事没有做成之前,不要宣扬。
2008年起
对课时进行改革
●实验内容:每节课缩短5分钟,改成35分钟
●实验成果:老师讲得精、作业选得精,教学效果明显
在素质教育的实验道路上,80岁的实验小学,一直表里如一。
并不是很多人知道,实小一节课是35分钟——16年前,实小开始这一改革,把每节课40分钟上课时间缩短成35分钟。时任实小校长的尤颖超说,他们当初的想法很单纯,将每节课节省下的时间,在每天下午设置一节“自主学习课”,让孩子们自主处理当天所学的学科内容和作业,这样回家就可以少做作业甚至不必做作业,可以有更多时间阅读,或是发展自己兴趣。
每节课少讲5分钟,带给这所学校课堂一些观念性的变化:老师上课要精讲,作业也必须精炼。实小的作业,以少闻名。唐女士的孩子今年在实小上一年级,她发现,开学两个月,女儿生字本写到第五面,而很多学校已经是十几面甚至几十面。
汤吟莹说,他们把重点放在研究教材、课堂、作业和学生上,“如果一个字,孩子写三遍就会了,为什么你要叫他写三行?孩子学习知识,不靠机械地去抄。”
她说,每次教师会议上,他们都告诉老师,“老师备课钻研的时间要比上课多5倍,你出一道题,孩子做了可以达到别人做三道的效果。”
实小的老师,还要研究学生——怎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实小找到的一个捷径是:老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调动孩子内驱力。
汤吟莹说,孩子有了学习内驱力,加上精讲、精练,好的校风、班风,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不只是学校里的变化,几代实小人取得的一个共识是:孩子学习内容的全部应该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意思是课本并不是孩子学习的全部,孩子学习的全部应该是他的生活。
换句话说,实小已经不满足于只是把教科书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它开始越来越多地把学生们带到社会更广阔的课堂。
每年暑假考试一结束,实小全校上千人,被送上二三十辆大巴车,浩浩荡荡地到军营里军训。这一传统,已经坚持了二十余年。不仅如此,实小还组织学生到台湾地区和新加坡、澳大利亚的姊妹校“探亲”。
在“安全压倒一切”的形势下,有的学校连春游和秋游都取消了,实小的这一系列“胆大妄为”让人感到很惊奇。
从这个角度看,“实验”还意味着责任担当。孩子的未来让实小的教育工作者决定担负起责任。当然,把孩子“赶”到社会的课堂上,实小每次都要做足“功课”,譬如说,学生们到达军营的前几天,学校要做好安全预案,老师也要先到军营里做很多准备,诸如房间的边边角角,都得一个个“包圆了”“磨平了”。
实小“发明”的“假日小队”已持续开展了十几年,这也是学生看社会、看世界的一个“媒介”。每个班级都分成若干小队,每队七八人,每个周末,由家长利用自己的资源带领小队里的孩子开展社会实践,譬如进工厂、下车间、郊游采风等,在实践中学知识,长能力。
何宝群说:“学生不能禁锢在校园里,我们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几本教科书,他们应该到社会这个更广阔的课堂。只有让学生走出学校的围墙,才能到更为广阔的世界中去经风雨、见世面。”
2006年起
成为厦门名校跨岛发展的先行者
●实验内容:和灌口小学“联姻”,开展师资帮扶
●实验成果:成为实小集美分校后,灌口小学逐步成长为当地热点学校
市教育局原副局长许十方说,对于实验学校,除了实验,另一个关注点是:这所学校有没有发挥“示范作用”,这是实验学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这方面,实验小学交出满意的答卷。
某种角度看,实验小学是厦门名校跨岛发展的先行者——2006年,集美区灌口小学加挂一块牌子,成为“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在这场“门不当户不对”的“联姻”中,实小拿出最大的诚意。尤颖超当时是实小校长,他最焦虑的是师资差距。当时灌口小学最好的老师曾经回忆说,实小的名师到班上听课后,名师欲言又止地点评:“真正的好课不应该只是教师讲得好,而应该把舞台让给学生。”
实小开始对灌口小学进行师资帮扶,因为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实小有个著名的“二级导师制”,类似于师傅带徒弟的师徒制:名师当一级导师,负责带几个年轻老师,后者既要当学生,也要当二级导师,负责带更年轻的教师。在和灌口小学牵手后,实验小学把分校的老师纳入总校的“二级导师制”——让分校的老师也加入总校,在一个大盘子里来聘导师、选徒弟。
实小“二级导师制”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制定的事无巨细的目标,例如,它不仅规定导师每个月要开多少节课,徒弟要听多少节课,甚至连一年要参加什么竞赛、写多少篇论文的规定都有。
这种实实在在的师徒制让实小集美分校的师资水平有了显著进步,并在2011年的厦门市首届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得到检验。当时,分校被告知:他们要参加总校的集训,去参加技能竞赛。也就是说,总校老师学到什么东西,分校老师也能学到。集训后的实小集美分校代表队“一炮而红”,集美区选拔出的参加市赛的老师,灌口小学占据半壁江山。
合作10年,灌口小学成为当地热点学校。
并不是很多人知道,16年前,实小被抽走五大“顶梁柱”——岛内一所市属校开办,从实小调走五位主要学科教研组组长,尽管万般不舍,实小还是果断放人。从这个角度看,实验小学是厦门校长的“黄埔军校”,现在厦门多所小学校长、副校长,来自实小。
2021年,实小翔安校区投用,实小派出11名老师,包括多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被称为“豪华阵容”。何宝群说,既然我们肩负优质资源对外辐射的重任,我们必须要拿出自己的真心,真心实意去办好。
这一教师阵容应该是顶着不小压力,何宝群认为,翔安校区是从零开始,首先要有好的老师,只有骨干老师过去,才能把新学校带动起来。
应该可以这样说,实小发挥了实验学校的示范作用——没有在“独美其美”的“小我”上自高自大故步自封,而是胸怀全局勇挑社会责任,积极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扩散作用,乐当“教育发展共同体”的促进派,互学共进,美美与共,成就“大我”。
2016年起
启动“多彩课程”,实施“项目式课程”学习
●实验内容:把学生带到真实的场景中,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性问题
●实验成果:培养了一批批多学科思维的人才
大约8年前,实小开始另一项实验:“项目式课程”学习。
所谓“项目式课程”,就是把学生带到真实的场景中,进行以完成项目研究为任务的学习活动。用大白话说,把学生带到真实的场景里,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性问题,以发展孩子的真实性学力——在“项目式课程”学习里,学生无法用单一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需要综合各学科知识、运用多学科思维。
汤吟莹说,“项目式课程”学习的实验基于一个常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解决问题时,很难只用到一个学科的知识,需要用多个学科的多个思维,而且,未来的社会需要多学科思维的人才。
“项目式课程”学习正在改变实小的课堂,语文老师出身的汤吟莹列举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蟋蟀的住宅》为例,这是一篇科普课文,以往语文老师教学就是字词句的分析,但是,现在实小的语文老师上这堂课时,可以把数学等其他学科知识融入,计算住宅的面积、体积等等。
实事求是地说,“项目式课程”学习,并不是实小的发明,但是,实小扎扎实实地开展。2016年起,实小启动“多彩课程”,通过多彩课程实施“项目式课程”学习——实小三年级起的孩子,每学年都有四个半天,要把课堂搬到学校外边,开展“项目式课程”学习,三年级到植物园、四年级到文化馆、五年级到科技馆、六年级到博物馆。
譬如说,在华侨博物院进行的“项目式课程”学习,学生们先参观华侨博物院,再分小组进行研究。研究是以任务来展开的,每个小组领到的任务不同,有的化身“先生”,要帮以前一位被贩卖到南洋的“契约华工”写一封家书;有的要在南洋办一份华文报纸;有的要办一家店铺,并制作出模型等。
实小教育者认为,将孩子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学习,不仅能培养学习力,还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在课堂上所学、在生活中有用的知识,这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不过,教改难在评价——如果评价不改,教改都是虚。实小也直面教改评价改革。
最近,小学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实施非纸笔考试,就是评价的改革之一。事实上,十余年前,实验小学已经开始一年级“动口动手不动笔”的期末考试改革,把考场变成一个个游乐园,把考题变成闯关游戏!有趣的游戏后面,都隐藏着语、数、英、音、体、美、科学等学科知识的考查。
实小的优秀在于:它一直在改进,在实践中逐渐完善各种实验。一年级期末考试的改革,最初是为了向家长和幼儿园喊话:小学实行的是零起点教学,不要在幼儿园拔苗助长。在看到多学科思维对孩子的意义后,不动笔的期末考试开始学科融合,例如,美术乐园要求学生在九个圆画上自己想画的图案,再用自己画的三个圆来编一段故事,后者其实就是考查语文;在看到一些学生生活能力偏弱后,实小的期末考试增加了“实践台”,考查学生系红领巾等生活技能和礼仪。
2023年,何宝群等人完成的《整体建构 多元融合:“项目式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不仅是厦门也是福建省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零”的突破。
何宝群说,“项目式课程”学习的本质是学科核心素养,你必须站在核心素养的角度教学生,不是多抄词、多背诵、重复计算就可以了,而是要传授给他们今后面对未知世界时可以用得上的本领,例如,保持热情地去发现问题,想办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他说,这是实小要追求的目标。“我们一直在思索,面对未知的将来,要给孩子什么带得走的东西。”
埋头做“实验” 效果很惊艳
●作业以少闻名
课堂精讲,作业精炼
●每节课缩短5分钟
每天多出一节自主学习课
●《整体建构 多元融合:项目式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这不仅是厦门也是福建省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零”的突破
●十余年前,开始一年级“动口动手不动笔”的期末考试改革
●多彩课程,把课堂搬到校外
让三年级的学生到植物园、四年级的学生到文化馆、五年级的学生到科技馆、六年级的学生到博物馆。
名片
厦门实验小学的前世今生
厦门实验小学的前身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的附属小学(简称“侨师附小”),成立于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从长汀迁回厦门。
1949年10月厦门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侨师附小并改名为“厦门市实验小学”。实小一度改名为“卫东小学”,1978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首批办好的十六所重点小学之一,并确定校名为“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
佘峥说事
实小好在哪?
我被人问过无数次,实验小学好在哪?为什么大家都说它好?
或许专家可以总结出系统的理论,不过,对于第三方的我们来说,实小的好,似乎是零零散散。
实小的好,好在随时随地、信手拈来的各种办学细节。多年前,实小原副校长袁余梅提起实小老校长苏晚霞的一件事。有一天,她经过校长办公室,阳光透过窗户,将穿着裙子经过的她照了个“透明”。袁余梅被请进校长办公室,校长告诉她:“我们是老师,要考虑衣着对孩子可能产生的影响,今后能不能不穿在阳光下‘透明’的裙子?”
年轻的袁余梅从此把实小老师的仪容仪表的规则记在心上,这一规则现在仍然在坚持,例如,老师要穿有袖子的正装等。
几年前的八月的一天,小一新生开始新生训练。孩子们排着路队进教室时,突然闻到一股恶臭——一位孩子拉肚子了。在混乱中,这名孩子立刻被老师带去洗手间,另一位老师清理地上的排泄物。大家捂着鼻子闪在一旁,好奇地问:“是谁啊?”
老师沉稳地回答:“没有‘谁’啦!他只是身体不舒服。”
在孩子就坐后,老师马上开始“第一课”:每个人都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这时,你是不是需要得到别人的温暖,而不是异样目光?
这些零散的小事给人的触动是:如果一所学校连这些转瞬即逝的教育机会都抓住了,那么,它就是好学校,因为教育在老师心中,在学校心中。
实小的好,好在它的脚踏实地。在实小的不同年代,没有缺席过教改,但是,它没有拿学生当小白鼠,从来都是“一小步一小步”地探索,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实验都是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时髦。
实小的很多办学理念,没有高大上,都是通俗易懂,从最早时期的“严肃活泼”,到后来的“四个任何”——在任何工作、活动中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在任何时候教师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在任何时候发现学生行为的闪光点都要褒扬;在任何时候发现任何学生的不良行为的萌芽点都要进行教育、劝导……这些理念,你我都看得懂,心领神会——都指向教育的靶点。
朴素的理念背后,是这所学校抓住了教育本质,这也使得实小的理念,能一代传一代,历久弥坚。
更重要的是,实小的制度,并不是挂在墙上,而是件件有落地,譬如说,实小的“厉行节约”,并不是口号——每个月,学校都会公布班级的用电量,如果超过额定用电量,班级就会被扣分,这就倒逼老师和学生都要养成离开教室要关空调、关电灯等习惯。
实小的好,或许还在于它的“染”。汤吟莹刚到实小时,接手的班级的一位学生,让年轻的她头痛不已,她忍不住在办公室抱怨:“这孩子实在是太难教了。”旁边的老教师悠悠地说:“孩子来学校不就是要我们教的吗?如果他什么都会了,那要老师干嘛?”
这句透着批评的温和的话,给了汤吟莹很大的触动:首先,老师要认知孩子是成长中的人,他犯错是正常的,作为老师,必须接纳所有孩子,以及孩子一切;其次,还要包容,当老师以接纳和包容的心态看学生,每个人都很可爱。
这位校长说,实小就是一个“大染缸”,什么人到里面“染”一下,都会变得很出色——你进了这个团队以后,不知不觉融入其中,把教好学生、不给学校丢脸、给学校争光,作为工作的目标。
对于实小来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看起来并不难——它一直是几代厦门人最向往的小学,人们怎么可能不满意?不过,实小很自觉地认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眼前的“满意”,即学生在学校认真学习、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走出小学校门,是否能经得起上一级学校的“考验”;他们走向社会时,是否是合格的社会人?
实小的好,或许还在于它看到教育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