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4-12-00-2021-005
- 备注/文号:厦教办〔2021〕6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教育局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1-01-19
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区教育局,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各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
为提高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化素养,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选拔我市优秀选手参加全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经研究,决定举办2021年厦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总体思路,引导学校和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引导学校更好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要,改进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持续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促进育训结合、书证融通,努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引导学校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水平,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
二、赛事组织
厦门市教育局主办、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协办。
三、参赛对象
以校为单位组成教学团队参加比赛。参赛教师应为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学校正式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可按要求参加专业(技能)课程组的比赛。
(一)每个教学团队由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含实习指导)任务的教师组成。
(二)各代表队可在本区域范围内跨校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参赛。除公共基础课程组外,每个教学团队可吸收1名学校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
(三)获得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教学团队全部成员不能报名参赛;获得二等奖的教学团队需要调整成员方能报名参赛(原4人团队至少调整两名成员;原3人团队至少调整一名成员,并可以再新增一名成员;原2人团队可以保留两名成员,但至少新增一名成员)。鼓励国家级和省级的教学名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教学成果奖主持人以及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教师报名参赛。
(四)教学团队成员所在学校均须在近2年内实际开设参赛作品教学内容所属的专业(须依规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和课程,成员须实际承担有关教学任务。
(五)落实纪律要求。对违背职业教育规律和客观实际、以虚假教学内容或虚假师生身份参赛、基本依靠校外公司打造包装等行为予以监督,一经核实,取消其参赛资格、比赛成绩以及所在代表队团体奖评奖资格(奖项评出后发现的,依规追回奖项),减少代表队下一年参赛名额,暂停参赛教学团队所在学校下一年的参赛资格。
四、作品要求
参赛作品应为原创,由教学团队选取某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要求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完成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课堂教学。
(一)教学内容要符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中的有关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时代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应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二)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应遵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
(三)体现综合育人效果。鼓励推荐落实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要求、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和中外合作办学、针对高职扩招生源特点实施教学、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良好的参赛作品。
(四)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或其他法律纠纷,其责任由教学团队承担。除教学团队事前特别声明外,比赛执委会拥有对参赛作品进行公益性共享的权利。
(五)参赛作品应包括实际使用的教案、3—4段课堂实录视频、教学实施报告,另附参赛作品所依据的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材料(详见附1)。
五、比赛要求
重点考察教学团队(2—4人)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评价目标、落实反思改进的能力和水平。
(一)教学内容:要求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
(二)教学设计。要求依据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应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专业课程应基于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课程组织与重构,采用强化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三)教学实施。教学实施应合理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实现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专业课程应积极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实训教学应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做好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四)教学应变。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组织形式和资源提供等,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经验,推动创新、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更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
六、比赛分组及参赛限额
(一)比赛分组
1.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作品应为公共基础课程中不少于12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2.专业技能课程一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技能)方向课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3.专业技能课程二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技能)方向课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其中必须包含不少于6学时的实训教学内容。职业院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
(二)参赛限额
1.公共基础课程组限额2件;
2.专业技能课程一组限额4件;
3.专业技能课程二组限额2件。
公共基础课程组作品各自不能出现课程的重复,专业技能课程一组、二组6件作品不能出现专业类的重复。
七、比赛办法
根据报名情况分为若干评审组。各评审组均采取先初赛(网络初评)后决赛(现场决赛)的方式进行。
(一)初赛,初定在2022年3月下旬举行;
(二)决赛,初定在2022年4月下旬举行。
根据报名情况分为若干评审组。各评审组均采取先网络初评后组织决赛的方式进行。网络初评时,评审参赛作品材料,确定入围决赛的作品,初定拟获得三等奖的作品。决赛时,教学团队介绍教学实施报告、针对抽选教案中的自选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回答评委提问(有关要求详见附1)。评审参赛作品材料和教学团队现场表现,确定比赛成绩。如因疫情影响,决赛有关安排另行通知。
八、奖项设置及参加省赛、国赛名单确定
(一)每个竞赛项目按参赛人数(组数)10%设一等奖,20%设二等奖,30%设三等奖;对参赛人数(组数)不足10个的竞赛项目,根据成绩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向获奖选手颁发获奖证书。
(二)比赛获奖名单将在网上公示,公示期为10天。公示结果无疑后,公布获奖名单。
(三)参加省赛、国赛名单将根据省赛、国赛名额分配,按1:1比例确定我市参加2021年全省、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的选手名单。
(四)入围省赛、国赛名单确定后,有条件的学校须开展1-2次针对本校入围选手的校级统一集训工作,厦门市教科院职教教研室开展市级统一集训工作。
九、报名方式与要求
(一)请各校做好校级选拔赛工作,并填写《2021年厦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汇总表》(附件2,excel格式),于2021年3月1日前,将电子稿发至邮箱。
(二)除《参赛报名表》《参赛汇总表》之外,所有参赛作品材料(含文件名及其属性)和决赛现场的介绍、教学、答辩,均不得泄露地区、学校名称。故意透露相关信息的,取消其参赛资格。
(三)比赛不接受教学团队单独报名和材料上传。各代表队应认真做好审核工作,核对专业备案、人才培养方案网上公示、课程开设、授课班级人数、教学团队成员身份、实际授课、校级比赛遴选等情况,并附相关佐证材料;同时,认真检查参赛作品材料是否泄露信息。参赛作品及教学团队成员的真实性、准确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由所在代表队负责核查、反馈。
十、其他
(一)各代表队、各职业院校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教党〔2020〕16号)有关要求,统筹做好2020年教学能力比赛各项准备工作。
(二)教学团队可选用比赛执委会免费提供的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职业院校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等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相关资源可从比赛教学资源支持平台(智慧职教www.icve.com.cn、爱课程网www.icourses.cn)获取,或登录比赛官方网站有关链接。
(三)2021年比赛的有关信息将及时在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官网(https://www.xmaes.cn/) “职教教研”专栏的“通知公告”栏目公布。
附件:1.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
2.2021年厦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汇总表
厦门市教育局办公室
2021年1月18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