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厦门方案” 这份答卷值得传阅
来源:厦门日报 | 发布时间:2021-09-09 10:47 | 字号:

  明天是第37个教师节。这是一个很好时机来回看:过去五年,厦门教育进步了多少?现在水平是什么样?

  过去五年,厦门教育改革的路线逐渐清晰,这是一条努力解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的希望之路。矛盾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待教育更加公平,二是期待教育更加个性化。

  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只有进行改革。“十三五”期间,厦门的教育改革,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厦门方案”,还具有推广价值。

  这些成绩的取得,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强有力领导是前提,不可否认的是,也是厦门教育人奋斗的成果。

  今天,我们用数据和路线图,为您盘点厦门教育在“十三五”(2016年-2020年)期间和今年发生的一些大变化,以及改革方向。

  文/本报记者  佘  峥

  制图/君  陶  张平原

 

  课后服务 

  官方管娃 

  解家长“急难愁盼” 

  秋季开学,课后服务成为热点。厦门已经悄悄做了三年——2018年秋季,厦门启动96所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试点,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扩大——过了一个学期,将这项探索在全市铺开;原来是下午放学才有课后服务,很快有学校也提供午餐午休;课后服务内容也丰富,不仅是看管孩子写作业,有的学校还有兴趣小组活动。

  校园课后延时服务表面上看解决的是家长接送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通过这项服务解决学生家长“急难愁盼”的问题,最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延伸治理了校园的周边交通秩序、学生安全等问题,以这种“软服务”助力平安建设。

  换句话说,厦门教育的校园“微治理”模式,实现从“盆景”到“风景”的转变,最终以区域“微治理”汇聚成市域大平安。

 

  校长职级制 

  “任职门槛”标准化 

  校长也要持证上岗 

  7月10日, 400多位中小学副职领导冒着酷暑参加首次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考试,他们中有副书记、副校长、纪委书记。

  这意味着,就像当老师要有教师资格证一样,今后,在厦门当校长,也必须要有校长任职资格证。

  厦门举行的校长任职资格考试,在全省属于首次,在全国应该是不多见的。但是,这场考试并不是孤立的,它的背后是厦门校长管理制度改革。

  2019年10月,厦门正式启动校长管理制度改革1.0版——校长“职级制”改革工作,按特级、一级、二级、三级4个职级,对校长进行评审。这意味着,校长不再拘泥于学校行政级别的高低,而是从能力、水平、贡献及业绩来对校长进行考核,确定职级。

  第二年,厦门出台新的《厦门市中小学(中职)校长管理办法》,被认为是2.0版的校长管理制度改革——在对校长任职划定“框框”的同时,也给他们列出了“权责清单”,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譬如说,在人事方面,中级职称的评审权力下放到部分学校,由学校按规定组织实施;在校长“治理权”上,学校可以设哪些部门,如何管理这些部门,校长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7月份举行的那场考试,代表的是厦门3.0版的校长管理制度改革,即实行校长“资格准入制”改革,实现先训后用、持证上岗,不断加大校长后备人才的培训培养,提高校长治校育人能力。

  下一步厦门将实施4.0版,即落实校长办学自主权。办学自主权被认为是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从1.0版到4.0版,目标只有一个:培养好校长,办出好学校,不断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一体化育人 

  14年探索形成理论体系 

  价值观教育不再“摸不着” 

  去年底,厦门举行的一场研讨会,“惊动”了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等,指派代表参加。这场名为“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方式改革创新厦门实践研讨会”,之所以会引发各方关注,是因为厦门用14年的实践,让学校里的价值观教育从“摸不着”变成“抓得住”。

  教育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培养什么样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用大白话说,要为国家培养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人,需要从娃娃抓起,重视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但是,让德育工作者困惑的是:价值观教育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经常让人感到看不到、摸不着。学校如何找到一个“抓手”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06年,厦门市教育局启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研究和实践,经过14年的探索,已逐步形成育人方式改革的“厦门方案”,重点突出的是构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三育人”平台,从而达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标。

  用大白话说,从纵向看,厦门这一育人方案模型覆盖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从横向看,育人战场不止于课堂45分钟,还管到45分钟以外,即课程、文化、实践都有育人责任。此外,育人也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全员老师都有这个任务。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陈东升说,厦门一体化育人方式改革创新,“具有可借鉴价值”。

 

  校本作业 

  杜绝“拿来主义” 

  强化教师钻研意识 

  7月底,国家拉开了“双减”(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大幕,“双减”把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作为“双减”的举措之一,学生的作业管理更加备受社会关注。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教育部曾经推广厦门“校本作业”经验——厦门从2011年开始推广校本作业,使用校本作业的学校不再订购教辅书,而是使用老师自己编写的作业,即校本作业。

  这里有个背景:“拿来主义”作业一度很盛行,即老师们不再自己编作业题,他们只需打开教辅书“勾一勾”,或是上网下载,一份家庭作业就形成了。这种出题方法带来的不好后果是:“拿来主义”弱化了老师的钻研意识,在作业量上“失控”;更重要的是教辅书上的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师编写的,不知道你的学生缺什么,要补什么。

  厦门10年前启动的校本作业改革,最初以11所中学和10所小学为试点,逐步推动,2018年实现全市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作业校本化。

  现在看来,“校本作业”的研究和探索是推进教学“减负提质”的必然要求——通过校本作业,厦门教师沉下心研读课标,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精选题目,分层布置作业,提高教学和作业的有效性,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厦门教育大数据】 

 

  校 

  新增学位17.45万个 

  “十三五”期间

  建设幼儿园项目数144个   新增幼儿园学位数4.89万个

  建设小学项目数71个      新增小学学位数7.28万个

  建设初中项目数41个      新增初中学位数4.44万个

  建设高中项目数6个       新增高中学位数0.72万个

  建设中职项目数1个        新增中职学位数0.12万个

 

  师 

  队伍高素质专业化 

  厦门现有市级学科带头人1104人,专家型教师334人,正高级教师75人,市级骨干以上教师总数比2016年增加2224人。

  ●根据《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厦门基础教育满意度常年保持在全国38个主要城市前列,其中2019年位居计划单列市第一名。

  ●厦门建立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厦门教师获得全省近一半的一等奖和70%以上的特等奖。

  生 

  中高考成绩全省领先 

  “十三五”期间,厦门中考高考成绩保持全省领先,学生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学科竞赛、艺术展演、职业技能等比赛成绩突出,获奖人数全省最多。

  案例

  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再创佳绩,共获得4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获奖数位居全国前列。

  2019年厦门二中足球队获得高中男子甲组全国季军。2020年全市六支代表队包揽省校园足球联赛暨足球锦标赛高中男女两个组别的前三名。

  集美工业学校、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参加全国技能比赛的奖牌数名列全国962所参赛中职学校的第二、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