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中学“跑”出了田径运动员、亚运会冠军葛曼棋,湖明小学“蹦”出了青奥会男子蹦床冠军傅梵涛、亚洲蹦床青年赛冠军陈露、蹦床世界杯冠军傅玮健等名将,集美中学“驶”出了全国青少年帆船联赛冠军陈楠……
一系列战绩,体现了厦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果。竞技体育“金字塔”的塔基,决定着发展上线,近日,厦门市体育局、市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厦门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校管理实施办法(2025年修订)》(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做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蓄水池”。
这是继2020年厦门首次出台《厦门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校管理实施办法》后的第一次修订,五年来,厦门“体教融合”正逐步走向系统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根据此前公布的数据,厦门已在全市布局98所基地校,共覆盖26个运动项目,每年稳定为市级运动队输送上百名后备人才。
固本培元:锻造“冠军孵化器”
7月31日,2025年福建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暨中学生足球锦标赛(高中男子组)落下帷幕,厦门二中高中男子足球队经过激烈角逐成功卫冕。这在二中体艺卫科主任林亚池看来,属于“意料之内”。
足球在厦门二中已有127年历史,昔日大名鼎鼎的英华足球队便是二中的前身英华书院的校队,从动荡年代到和平岁月,这份足球血脉始终相传。2016年,市体育局通过资金补助、派驻高水平教练等方式帮助基地校提高训练水平,二中承担起足球市级运动队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的任务。
“我们现有11名教练,其中,亚足联A级教练员3人,南美洲职业级教练员1人,师资力量雄厚。”林亚池说,二中不仅把“洋师傅”请进门,还派学校教练员到英国、法国等地“留学”,现在二中的足球教练不仅会教踢球,还开发足球教学校本教材。
近年来,厦门二中曾获全国赛2次冠军、7次亚军、4次季军,国际邀请赛1次冠军、2次亚军,几乎囊括省市足球比赛冠军,每年向市体校输送合格后备人才120余人。
翻阅基地校名单,可以发现厦门的布局覆盖全面,田径、重竞技、水上运动、足篮排(足球/篮球/排球)、游泳、击剑、手球、武术套路……构建起多项目协同发展的竞技人才储备体系。
得益于政策补助费用,以及思明区少体校的大力支持,目前大同中学校排球队形成国际级运动健将(何云舒)、国家一级运动员(郭嘉俊、何凌志、林承逸)的稳定教练班底,老一辈女排主力国手苏彩霞任技术顾问。今年4月,大同中学高中男排队员王昱勋入选U19国家集训队。而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福建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男子乙组)中,以厦门市大同中学初中男子排球队为核心班底组建的厦门市男乙排球队勇夺桂冠。
在帆船帆板项目上,厦门目前有5所基地校。其中,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输送了最多的生源,有获得全国青年帆船锦标赛男子激光4.7级长距离赛与场地赛双料冠军的黄泽恩,也有在全国帆船冠军赛女子场地赛中取得第一名的黄丽飞。
在田径项目上,基地校创建也激励着不少学校超越自我,培育出一茬茬田径新秀。作为老牌体育强校,新店中学的田径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有1人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9人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
体教融合:学习竞技可兼得
“用手指和手腕控制好篮球!”“传球!传球!”……1日下午,厦门十中篮球训练馆内,集美区少体校篮球教练陈剑平正带领16名厦门十中的学生积极训练,备战福建省青少年三对三篮球锦标赛。陈剑平说,厦门十中作为“体教融合”模式的实践者,16名孩子中既有集美区少体校和厦门十中共同招收的篮球特长生,也有学校的其他篮球苗子。
被授予厦门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校后,厦门十中的特色篮球教育被赋予了更大的使命和更高的期待。在厦门十中副校长梁丹明看来,除输送高水平运动员外,基地校更大的意义在于探索“体教融合”。“等于给孩子多了几条新路,从而改变社会上尤其是家长层面对体育特长生‘重技轻文’的固化认知,也更有利于选拔苗子。”梁丹明说,学校将“校体合作、体教融合”理念融入日常,“在追求竞技水平提升的同时,也注重队员的文化学习,使其无论走向职业赛场抑或高等学府,皆有扎实根基”。
十中每年面向集美、海沧片区招收4~5名篮球特长生。除跟普通生一样上文化课外,篮球特长生还要由本校和少体校专业教练带领开展篮球专项训练。
事实证明,“校体融合”的路子走对了。厦门十中向省一级运动队、高校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篮球运动员,以及基层篮球教师、教练员。其中,曾征战CBA的原福建浔兴队队长周启新、国家二队在训运动员林葳就是由少体校和厦门十中共同培养的优秀运动员。课程化保障也让体育特长生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土壤,2020年高考,厦门十中招收的首届特长生中,3人考入师范院校;今年高考,7名特长生(含2名非应届生)通过体育单招进入东北师大、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
厦门二中如何平衡训练和学业?该校探索出足球特长生集中办班、小班化教学的模式:将足球班的体育课、综合性课程调整到下午的第三、四节课,文化课的课时安排与普通生同步,来保证足球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时间。
守正创新:政策筑基“金字塔”
立足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已经成为全球趋势。此次《办法》提出,每周期内,全市基地校平均每年向市级训练单位输送合格后备人才达到100人以上。这意味着,要把学校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蓄水池”,通过学校俱乐部、校园联赛等构建起完整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选拔机制。
在大同中学,学校经过多年探索,排球文化浓厚,实现班班有球队,男女各一队。全校每年开展排球联赛,决出最强者,尽可能地从本校挖掘好苗子。
厦门二中独有的“三维多元”校园足球课程同样熠熠生辉,以专业型课程、融入型课程、实践型课程“三驾马车”达成育人目标。
“初中部一周开设一节足球课教学,高中部一学年安排18课时足球模块教学。”林亚池介绍,为了让更多学生感受足球的魅力,学校每学年还会举办班级足球联赛,学生们全员参与策划与执行。
在厦门十中,篮球被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即以篮球校本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科融合,与此同时,学校坚持举办“先锋杯”篮球赛,推动实现班班有球队,构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此次《办法》提出,市体育局按年度划拨基地校训练补助经费,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每年补助不超过15万元,其他项目基地校每年不超过8万元。承担“市队校办”或“市队区办”的基地校,按项目的类别、影响力、项目投入以及任务完成情况,可给予每个项目梯队每年不超过20万元的补助。
“足、篮、排三大球都是团体项目,‘体教融合’模式更有利于打磨队伍,因为这些选手很多既是队友又是同学,他们比赛会很默契,从而能提高竞技水平和成绩,发扬学校体育特色。”厦门市体育局竞技处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