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见新美好 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密码”
来源:厦门日报 | 发布时间:2025-09-12 09:07 | 字号:

  本版文/厦门日报教育工作室首席专家 佘峥 通讯员 傅春榕

  本版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除署名外)

  在厦门,教育的动人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新校园拔地而起,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课堂上,课改培训回来的老师,把最新的理念运用在课堂上,课堂处处闪耀着人工智能的光辉;运动场上,孩子们挥汗如雨;城市的大街小巷,孩子穿行其中,有的体会社会,有的感悟行走的政治课;在实训基地,学生们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为的是走出校门就能走上岗位……

  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我们运用最新的数据和关键词,回答一个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厦门教育靠什么为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注入更多动能。  

  厚植教师队伍力量 夯实教育新未来  

  9月5日,教育部举行“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发布会,介绍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展成效,厦门市教育局现场介绍厦门市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情况。

  福建省第六届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3月落幕,它是由省教育厅、省总工会联合举办的,是全省教育系统最全面、最权威、最高水平的教学技能赛事。自2010年起,每三年一届。

  全省教学大赛 厦门85%选手获奖

  比赛设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和幼儿园组,厦门市派出54名正式选手、4名抽测选手参赛,获奖率达85%。

  也就是说,厦门去参加比赛的人,85%都获奖了,这里有个背景,每个学科组(含幼儿园组)设一、二、三等奖,每个等次获奖人数原则上分别按不超过本学科参赛选手数的10%、20%、30%确定。

  获奖级别高  超六成“王中王”来自厦门

  在中小幼43个学科赛项中,厦门选手一举拿下24个一等奖,其中23个为学科第一名,占全省总数的54%,也就是说,全省一半以上一等奖的第一名,都是厦门老师。

  在所有学科第一名参与的“王中王”特等奖比拼中,厦门选手更从13个特等奖中斩获8个,占比达62%。

  这个特等奖厉害的地方是,它由各学段学科组、幼儿园组所有一等奖获得者,经过综合素质的混合比赛,按得分从高到低确定。

  其中,小学组包揽全部特等奖,小学组特等奖第一名来自海沧育才小学林艳菊老师。  

  小切口改革汇聚合力 激发成长新生态  

  厦门以“小切口”改革为抓手,推动“五育并举”,不断拓展教育的广度与温度,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成长路径中激发出潜能。

  思政教育走出课堂

  厦门举办“思鹭向前”大思政课品牌建设启动仪式,开展9大系列共20项活动。

  新增实践基地8个、厦门市思政特聘教师33人。

  打开校门上思政课,开发八条大思政课研学实践路线,精心编制并发布“厦门市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地图”。

  心理教师跟岗培训

  今年,厦门在全省率先启动心理教师专门医院跟岗,首批10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与仙岳医院资深心理专家签署了师徒协议首创心理教师,到仙岳医院专门医院跟岗。

  本次跟岗培训项目为期2个月,以“师徒带教”模式,通过门诊观摩、案例研讨、专题学习等形式,提升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能力。

  打造“能流汗”的大课间

  鼓励学校设计与实施灵动跑操,打造“能流汗”的大课间。

  举办足球等赛事20项,深化“赛训融合”,厦门二中勇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男子组第七名。

  艺术教育有声有色

  厦门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一等奖11项,总数及一等奖数全省第一,厦门六中合唱、厦门市音乐学校管弦乐合奏节目在全国现场展演。

  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由教育部主办的这一艺术展演活动,被认为是最高规格的中小学生艺术比赛,每三年举办一次。

  建立科学教育联盟

  指导科技中学牵头组建“厦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联盟”。新增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7所,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特色校4所。

  “AI学习搭子”上线

  并不是很多人知道,厦门也有自己的DeepSeek——在DeepSeek横空出世,大多数人还沉浸在震惊中,厦门i教育接入DeepSeek,并推出AI智能问答助手——“小鹭同学”AI助手。

  从某种角度看,“小鹭同学”是厦门版的DeepSeek,它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用人工智能赋能老师的教学工作,例如,老师登录“小鹭同学”,可以智能布置、批改作业、推荐资源,跟踪反馈学习情况,还能批改作文、辅助课堂。  

  镜头  

  连续两晚亮灯 致敬辛勤园丁

  昨晚和今晚,我市在一些地标建筑上,为教师亮灯。

  昨天18:30左右,世茂海峡大厦的屏幕开始滚动庆祝教师节的标语,吸引不少人打卡。

  据介绍,其他亮灯的地标建筑还有中闽大厦、狐尾山气象塔等,大屏幕滚动亮灯内容都有:老师 您好、教师节快乐、老师 您辛苦了、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亮灯今晚继续,时间从18:30-22:30。

  近几年的教师节,我市的主要地标建筑都会为老师亮灯,致敬辛勤园丁。  

  这些项目刷新进度条

  市教育局昨天介绍了2025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进度(截至目前)。

  有关学位

  在学位建设上,任务一是建成初中项目8个,新增学位1.2万个。目前已竣工7个项目,分别是新厝初中、厦门市属火炬高新实验学校(初中部)、厦门一中思明分校、厦门一中图强校区、湖滨中学、马銮湾新城灌南中学初中部、厦门五缘实验学校同安校区(初中部),新增学位1万个,年度任务完成率83%。其余初中项目在加快建设。

  任务二是建成高中项目4个,新增学位0.45万个。目前已竣工3个项目,即灌口中学高中部、松柏中学祥云校区、科技中学五缘校区,新增学位0.58万个。

  关于高校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设施

  任务是新增改造高校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设施。目前已经在相关高校内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86个,改造29个,超额完成建设任务10个。

  关于中小学校园周边及内部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完善提高

  任务是提升完善140所中小学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提升140所中小学校园内部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截至8月29日,140个项目已完成130个;剩余10所学校预计10月底前完成。

  数读

  更多学位 更好课堂

  完善育人新格局

  39所新学校今秋投用

  新学期,厦门有39所新学校投用,预计新增4.5万个中小幼学位,其中:

  幼儿园17个,预计新增学位0.6万个;

  中小学22个,预计新增学位3.9万个。

  “十四五”期间 新增学位32万个

  “十四五”期间,厦门新增学位将达到32万个,是“十三五”期间的两倍。

  >>学前教育

  ●67%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67%,即近七成幼儿在公办幼儿园就读。

  ●97%

  幼儿园普惠率达97%,即97%的幼儿园是平价幼儿园。

  ●72%

  示范园在园人数占比达72%,即72%的孩子在省市区示范性幼儿园等优质园上学。

  ●9364个

  开展托育服务的幼儿园247所,提供托育位数9364个。

  ●第一

  厦门在全省率先全市域(六个区)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督导评估认定。

  >>义务教育

  ●入选“国家队”  全市唯一

  湖里区入选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是厦门唯一入选的,全国共63个。

  ●100%

  厦门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省级评估,其中,湖里、思明、集美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国家评估认定,显示教育朝着优质均衡又进了一步。

  ●19个教育联盟

  厦门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62个教育集团覆盖约75%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厦门一中等优质校牵头组建教育联盟19个,显示优质教育发挥辐射作用。

  ●100%普通学校有人帮

  全市城乡学校100%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或教育共同体。

  ●14个第一

  参加2025年福建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学业质量等14项指标全省第一。获批全省唯一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

  >>普高

  厦门聘请李政涛、刘希娅、任勇担任厦门市教育顾问。

  成立“青少年创新研究院”,为的是借助创新研究院专业力量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孵化作用,开展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

  2025年高考,厦门成绩位居全省前列。

  >>职业教育

  2025年厦门职教高考全省领先。6个专业类别省第一,本科上线人数1134人,比2024年859人增加275人,占全省对应专业本科招生计划数42.46%(同比增长8.49个百分点);专科上线率99.59%。

  与此同时,2025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厦门获一等奖38项(同比翻番)、二等奖92项、三等奖150项。

  >>高等教育

  今年厦门新增一所公办大专,集美工业职业学院获批, 2025年秋季招收6个高职专业。 

  教师风采 

  善打硬仗 在省赛国赛中摘金夺银

  郭金潇既坚强又感性。

  这位28岁的姑娘在不到半年时间,以十足的气场,打了两场“硬仗”,而且,均获佳绩。

  三月,福建省第六届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上,郭金潇获得初中道德与法治一等奖(第一名);八月,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简称“青教赛”),她获得二等奖。

  两场比赛都是名副其实的“硬仗”,前者是福建省教育系统最全面、最权威、最高水平的教学技能赛事,后者是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类竞赛的最高平台。

  因此,几天前,郭金潇在获得青教赛二等奖后,在朋友圈表达遗憾之情,一位校长留言:你已经跑出同龄人的超速度。郭金潇坦言,她之所以有点不甘,是因为她觉得愧对导师们。

  这位打了硬仗的姑娘,有时又很感性,常常会因为一句触动她心灵的话,流下眼泪。

  青教赛后,她的一个导师安慰她:你的未来不止于此,你可以上好课。“要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让学生懂得知识的重要性”。

  这句话让郭金潇在背地里哭了。

  郭金潇认为,比赛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受益。在省赛结束后,她已经明显感受到比赛对她的课堂的促进作用,她的教学基本功更加扎实,对课堂的掌控更加老到,甚至学生都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坚守乡村 希望每个娃都被看见

  张亚丽从教25年,一直坚守在乡村小学。她从未放松自己要求,从厦门师范中专生起步,最终叩开了研究生的大门,完成了从普通教师到正高级教师、专家型教师、省名校长后备人选的蜕变。

  她被称为“红领巾校长”,历任省、市、区三级少先队兼职副总辅导员,策划了百余场活动,将爱党爱国的种子播撒进无数孩子心中。

  这位校长主张“看见每一个孩子”,在她的“活力教育”理念里,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无论是闽南童玩的非遗传承,还是足球场上的“零的突破”,都是信任浇灌出的成长之花。

  张亚丽经常告诉老师,平时尽可能多与孩子聊天,老师的一两句话,可能会给孩子无限鼓励和力量。学校有一位特殊体质、走路都很困难的孩子,每天早上入校门总是很认真地向老师、校长敬队礼,张亚丽也总是给予回应。有一次张亚丽巡班,这个孩子激动地拉着她到班级书法墙前展示自己的得意作品,孩子的自信、骄傲和信任,让张亚丽充满感动。

  张亚丽还是“老师的好老师”,她的工作室致力于“唤醒教师的成长自觉”。她深入青年教师的课堂,她创新“自助式”校本研修,倡导“跨界”教研,为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赋能。

  张亚丽认为,不仅学生,老师也要被看见——只有教师被看见、被信任,他们才能将光与热带给学生。

  开导学生 铁汉也有柔情一面

  阙开煜已经当了16年班主任,在初中,像阙开煜这样的男班主任并不多见。因此,每当人高马大的阙开煜第一次亮相,初中生都会觉得,这是学校派来给调皮学生“下马威”的。没想到的是,他们享受到了“铁汉柔情”。

  阙开煜班上曾有名特殊学生,时不时要当众发泄内心情绪。其他学生说,每次都看到老师笑着安抚这名特殊学生,额头上缓缓滴下的汗珠时,他们心里会涌上暖流:这种对学生的爱,虽不像有的老师在地震中、在学生大病时表现出的那么轰轰烈烈,但平平淡淡才是真。

  阙开煜有名毕业多年的学生小A(化名),返校拜访他,并提议绕筼筜湖畔走走,走着走着,小A突然对他说:“老师,我重走了7年前的那段路,这是对我一次永生难忘的鞭策,谢谢您!”

  阙开煜这才想起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班级有人丢了电子词典。经过分析和观察,电子词典应是被小A拿走了。但是,阙开煜并没有揭发,他约小A绕着筼筜湖畔走,走到一半,小A抵不住压力,坦白了。阙开煜为他保守这个秘密,但也和小A来个君子协定,以后坚决不能再犯,否则从重处罚。小A表现越来越好,最后顺利直升高中,考上了重点大学。

  阙开煜说,“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想要做得更好,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需要更加包容,并加以指正和引导。”

  阙开煜的学生说,“他说他很平凡,但在我们班里,他就仿佛变了一个人,变得很伟大。”

  “跨界”比赛 铁姑娘巧解实验难题

  胡逸是高中语文老师,在福建省第六届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中,她参加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赛,并获得全省第一名。

  从高中语文到综合实践活动,这其实不是胡逸第一次“跨界”。从2018年到2025年,胡逸完成“跨学科三级跳”——从第四届厦门市综合实践教师大赛,到第五届福建省教学大赛的高中语文市赛,再挺进福建省第六届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赛,其间还去生了娃。她因此被总工会的人称为“铁姑娘”。

  跨界有比赛运筹帷幄的考虑,也有35岁胡逸挑战自己的决心。

  不过,从高中语文到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变化不少。胡逸说,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知识体系非常复杂,其中更有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领域的实验型、探究型课题,甚至还有设计制作等手工类课程,胡逸还要学习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甚至还自己动手制作木作小汽车,设计制作多功能时钟等……

  她说,“跨界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本无界,育人贵在融通。”

  精细化管理 带出一匹高考“黑马”

  今年高考,同安实验中学成为一匹黑马——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上线人数达到46人,按照中考测算,这一人数原本是0;本科上线人数达482人,按照中考测算,本科上线人数原本是147人; 4名体育生综合分突破630分,12人超过600分。

  陈丽芳是这届高三年段长。她说,这是大家的功劳,即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实现学生的进步。譬如说,高三还没有开学,学校已经制定高三新学年计划,细到每一天,而且,还有月计划、周计划;每次考试之后,都要按班级重新复盘,看看存在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整个高三年,陈丽芳和副年段长每天上课时间都要走上万步——只要没课,她从早到晚都要不停在高三年巡视,发现哪个班级、哪个学生有问题,她马上提醒班主任了解并处理。

  陈丽芳坦承,刚接手这个年段时,是有点没把握——14个班,有8个班的班主任是从未带过高三的年轻人。事实证明,年轻人干得一点也不差。

  陈丽芳不仅是优秀的管理者,还是位优秀的英语老师。在普通学校,英语老师往往会遇到更多挑战——惧怕英语的学生比例会比较高。陈丽芳说,“我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也不希望老师从头讲到尾。”

  陈丽芳善于将复杂的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她还会通过英文歌来“磨”学生的耳朵,所带班级的英语成绩长期稳居年级前列。

  挥舞AI魔法棒 助学校建立“智能体”

  思明区的中小学尝试引入人工智能的老师,一般半夜一两点,都能在微信上找到郑雅芬,此刻她也奋战在“思明AI智囊团”微信群里,探讨怎么建立各校“智能体”,来服务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经常顶着黑眼圈的郑雅芬,一直是技术潮人,十几年前,她带着孩子们在“文明小博客”的互联网世界里冲浪。最大变化在2020年,已是信息技术教学名师的她,一头扎进了人工智能教育的世界。她做的第一件事,是将红军长征的地图搬进课堂,让孩子们为机器人编程。孩子们设计的AI“小红军”沿着长征路线“解锁”历史故事。从那时起,郑雅芬就没有走出来。

  从一线教师到身负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重任的教研员,郑雅芬手中的“AI魔法棒”挥舞得更广了,她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萤火,一群人的合力才是星河。

  现在看来,在郑雅芬团队的努力下,思明的AI赋能教育之路,走得更加实在和先进。譬如说在人工智能挺进传统教育进程中,老师们最大挑战是:学科老师不知道如何运用技术,而信息技术老师不知道学科老师有什么需求。

  在思明区,老师们探索一条跨越各学段、各学科、各角色的“无边界共同体”,例如,学校要上语文公开课,郑雅芬亲自下校,示范学校信息老师如何和语文老师一起备语文的公开课。

  郑雅芬和她的同事还推动学校做一件大事,建立学校自己的“智能体”,类似学校版的豆包,她的AI智囊团群里,有学科老师、信息技术老师、算法工程师、跨学科教研员……

  近日,充满活力的“思明模式”登上了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的舞台,向世界分享了来自厦门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