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 “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
来源:厦门日报 | 发布时间:2025-10-23 10:22 | 字号:

  文/本报记者 余蕊 黄伟伟 通讯员 洪宗华

  图/本报记者 黄晓珍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部署,是深化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从整体上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抓手。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10月15日-17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主办,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学思想·讲道理·育新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校园理论微宣讲活动先后走进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市莲花小学,为不同学段的师生家长带去了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课。

  三场微宣讲立足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构建起循序渐进的理论传播路径,通过跨学段师资联动、情景化宣讲表达、沉浸式实践体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校园落地生根,搭建高质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新格局,推动实现小学启蒙道德情感、中学筑牢思想基础和政治素养、高校深化使命担当的育人目标衔接体系。

  参与本次宣讲的教师均为第五届厦门市青年思政课教师理论微宣讲比赛优胜者。此次活动既是赛事成果的有效转化,也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实践。宣讲中,宣讲教师深入挖掘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身边案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育身边人”的方式,用“小故事”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大道理”,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以“厦门之兴”讲述“中国之治”

  高校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理论思辨能力,针对高校师生的理论宣讲,要将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更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微宣讲专场就以厦门故事、厦门实践作为载体,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深入剖析与诠释,以“厦门之兴”讲述“中国之治”。

  本场宣讲围绕“开放、协调、文化”三大篇章展开:在“开放”篇章中,该校童华敏老师以《制度创新驱动高水平开放——厦门港的转型实践》为题,深入拆解厦门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打造“智慧之港、开放之港”,让大学生理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在“协调”篇章中,禾山中学曾文静老师以《念好山海经”走好“共富路”》为切入点,结合厦门城乡融合发展案例,阐释“促进共同富裕 的实践逻辑;在“文化”篇章,实验小学陈小丽以《丰润教育沃土,育铸文化自信》为题,结合“多彩教育”实践,讲述如何从基础教育阶段培育文化自信。

  为了增强宣讲实效,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还用川剧变脸、龙狮表演展现传统艺术的时代活力,展现新时代高校学子的文化自信,形成“理论宣讲+实践展示”的创新传播模式。

  

  行走中的思政课筑牢青春信念

  “理论微宣讲怎样引人入胜?大中小学思政课如何一体化?” 在双十中学枋湖校区举办的 “学思想・讲道理・育新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校园理论微宣讲”首场活动中,这些问题有了生动回答。

  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塑造与理想信念培育的关键阶段,虽已具备一定理论认知基础,但更需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跳出“纸上谈兵”的局限,通过身体力行的体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宣讲活动前夕,双十中学依托本校“双十先锋派”品牌活动 ,精心设计实践研学路线:带领学生走进嘉庚纪念馆,在史料与故事中感悟爱国赤子的家国情怀;前往环东海域,在生态实景中见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实践成果;近距离感受南音,在触摸千年古乐器、聆听清雅南音的过程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边走边学、边看边悟”的形式,真正将思政课的教室“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结,让理论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可感、可触、可悟的鲜活体验。

  活动当天又紧扣前置实践主题,邀请双十中学张玮莹、厦门大学朱东波、杏东小学钟蕴三位教师分别从文化、生态、教育三个维度进行生动宣讲。张玮莹老师以《当青春遇见千年南音:做文化传承的小先锋》为题,从学生熟悉的非遗南音切入,阐释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朱东波老师围绕《“两山论”引领下的厦门高质量发展新路》主题,结合环东海域生态治理案例,解读“生态理念”的厦门实践;钟蕴老师在《以嘉庚精神激励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宣讲中,从陈嘉庚办学初心、集美学村历史与当下变迁、新时代支教等方面,阐述嘉庚先生爱国爱家,以及建设教育强国、青年担当的故事,呼吁青少年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这种“从实践到理论”的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学生心田,实现“要我听”到“我要听”的转变,达到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让“大思政课”真正启智润心。

  

  “家校社”携手共筑“大思政”合力

  小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莲花小学宣讲专场以“红领巾”为情感纽带,用童趣化表达、沉浸式体验、协同化行动,让抽象的理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能落地的具象表达。现场更邀请学生家长代表共同聆听参与,构建“家校社”大思政合力,携手为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活动开场,莲花小学的学生就身着红色舞裙,用一段《生在红旗下》的舞蹈点燃现场氛围。宣讲环节,三位教师紧扣小学生认知规律,将宏大主题拆解为具象故事:该校泥婷老师以《红领巾 小火苗 大梦想》为题,从“红领巾的由来”切入,通过贴近小学生生活的视角诠释“红色信念”,让孩子们理解红领巾背后的荣誉与责任,激发内心“小火苗”般的成长动力,树立“从身边小事践行先锋精神”的意识;双十中学张玮莹老师则以“南音”为载体,结合双十中学的南音传承故事,直观地带孩子感受南音魅力,也让“文化自信”扎根于孩子对传统艺术的喜爱中;集美大学车腊梅老师用“时光小火车”的具象形式,讲述红领巾与祖国的成长历程,让孩子清晰感知红领巾与祖国同频成长的脉络,将红色基因融入内心,深刻理解“胸前红色既是荣誉更是责任”的道理。

  现场还安排了家校互动。家长代表围绕“如何在家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怎样跟孩子讲红色故事不枯燥”等问题向宣讲教师提问,宣讲教师也结合教学经验,给家长送上“亲子共做‘红色手账’”“用家庭老照片讲时代变迁”等可操作性的建议。学生和家长代表还共同签署“红领巾心向党”承诺卡,让“思政共识”变成“行动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