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在厦落地有声
来源:厦门日报 | 发布时间:2021-05-27 15:45 | 字号:

  全市

  创新推动实践活动出实效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向阳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整体情况。据悉,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统筹、提前谋划、扎实推进我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全市各区各部门迅速行动,狠抓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在厦门亮点频现。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创新。据介绍,各区各部门创新服务群众的方法途径,坚持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有成效,“自选动作”有亮点、有特色。创新,让“我为群众办实事”焕发出新风采,也提升了活动项目实效。

  在落实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的基础上,厦门提出要做到“精准结对、精准报到、精准服务”。目前全市共有15个市属国企分别到15个街道报到,144个市直部门(单位)分别到144个社区报到。全市共有6.5万名在职党员到所在社区报到,设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伍3293个。

  在创新推动“爱心厦门”建设上,全市各级各部门大力弘扬仁爱奉献精神,以爱筑城。目前,全市3900个党支部、7800名处级以上干部与11700位残疾人士结对。各区各部门加强对现有5033支志愿服务团队、81万余名注册志愿者的指导和引导,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在推动帮助农村困难家庭上,创新推出村“两委”结亲帮扶工作机制,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四个区的村“两委”每人至少与本村1户困难户开展“一对一”结亲帮扶。截至目前,我市已全部完成村“两委”与困难户“一对一”结亲957户。通过“点对点”贴心服务,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下一阶段,我市将继续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关注解决民生保障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配租配售,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名校跨岛”发展,建成48个教育补短扩容项目,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实施健康厦门行动计划,提升岛内外医疗服务均衡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保障市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成投用海沧隧道,全力推动翔安大桥等121个交通大提升项目,提升群众出行便利……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我为群众办实事”在厦落地有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我市走实走深。

  思明区

  运用“思明方法”

  让难事不难好事更好

  思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颜跃喜介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思明区围绕“五个着力点”“三个聚焦”,组织党员干部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察民情访民意,截至目前,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共梳理生成239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其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类5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类1个,民生保障类128个,基层治理类74个,改善营商环境类8个,服务台企台商台胞类15个,“厦门特色”实践活动类8个,思明快报已陆续公布2批次,后续还会陆续公布办实事项目。在落实为民办实事过程中,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促工作、谋发展的强大动能。

  思明区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突出在推进民生工程上出硬招,聚焦破解老城区基础设施老化、空间资源紧张问题,推动市政设施、片区小区提升改造,农贸市场、背街小巷提档升级,生态治理、交通品质提质增效,如结合后江小学项目建设,新建两层地下停车场,新增车位400余个,新建溪岸路34号公共停车场,新增车位30余个;在聚焦民生关注上出实招,关注幼有善育、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建成10个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率先全市设立区级智慧养老平台,为14万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在线咨询响应;在提高服务效能上求实效,着力机制创新和手段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实现“提速办”“简便办”,温暖为民便民“最后一公里”,如开元街道深田社区创新“千百万群众工作法”,打造更具人情味的基层社区治理模式,运用“万家和”调解服务平台,协调解决百家阁小区“物业不收费、水务要停水、商家住户没水用”等棘手问题,获群众认可、央媒点赞。

  集美区

  弘扬嘉庚精神

  推动办实事走“新”走“心”

  集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颖介绍,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集美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嘉庚精神,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提高生活品质”等8个方面重点民生项目及其他惠民利民实事,梳理“我为群众办实事”区级重点督办项目182个,推动党史学习与实践活动相辅相成,党员教育与为民办事有机结合,让党史学习入脑入心,为民办事走“新”走“心”。

  创新机制暖人心,集美区以“三结合”为导向,以“四级联动”为抓手,制定区委区政府、区直机关部门及镇(街)、村(居)四级联动责任清单,实行“台账式”管理、“销账式”办结,推行榜单制、争先榜等激励机制,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以“快、准、实”为目标,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迅速响应解民忧;以文明实践为载体,推动党员志愿服务力量精准对接社区。

  创新渠道聚民心,广泛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问需于民、问策于民,让群众的“金点子”变成优化城市治理的“金钥匙”,升级全市首个疫情防控惠企平台,实现扶持兑现“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16份扶持政策可通过“i企宝”实现线上申报,涉及90个扶持事项、11家审批单位,审核金额达2.5亿元。

  创新形式筑同心,聚焦社会和谐、“爱心厦门”建设、文化惠民,组织辖区内14所院校签署“平安大联盟”共建协议书,创新实行校园轮值制度;邀请爱心企业为辖区内残疾人士开展专业电商培训课程,扶持残疾人就业;发行党史学习教育定制地铁卡、面向青少年推出红色研学精品课程等,以红色文化浸润民心,引导广大群众学党史、筑同心。

  市教育局

  服务基层群众师生

  找准查实“急难愁盼”

  市教育局副局长郑朝南在会上介绍,市教育局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共梳理出4大类20个办实事项目。下一步将进一步找准查实基层群众师生的“急难愁盼”问题,形成工作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全力推动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

  这20个项目分别面向学校、学生、教师、市民。其中,面向学校5个项目,涉及加快学位供给、创建智慧校园、开展安全整治、配齐责任督学、落实精文简会五个方面,其中学位方面,全年计划建成48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学位5万个,双十中学翔安校区初中部、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实验小学翔安校区将于今年秋季投入使用,智慧校园方面,新增30所智慧校园培育对象,让广大师生体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成果;面向学生的项目9个,包括扩大课后延时服务覆盖面、推行学生午餐工程、开展百场心理健康公益巡讲、增设1个体育中考考点和3个普通高考考点、启用厦门市中考成绩证明开具专用系统、推进学生资助和结对帮扶工作、优化惠台政策措施等,其中午餐工程方面将进一步推动有条件的供餐企业建立中央厨房集中配送用餐,提高午餐营养质量,健全午休管理机制,资助帮扶板块将健全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等;在面向教师方面有增加教师资格认定次数,落实教师减负清单、免费开展“两癌”筛查活动等3个项目;面向广大市民的项目3个,增加学校开放体育场地设施,全年计划新开放25所学校,累计开放校园达到109所,构建15分钟健身圈,解决市民就近健身难的问题,增加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频次,成立36支“五老”志愿者队伍,弘扬“五老”精神,为助学、助困、助残提供服务平台。

  市卫健委

  七大项实事

  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

  市卫健委副主任陈长荣在会上说,市卫健委把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年、基层支部强化年和党建工作提升年,与“健康厦门”推进年、公卫体系建设年和卫生健康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紧密结合,统筹疫情防控与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实施七个项目,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实效,使“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为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的助推器。

  这七个项目分别是全力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提升群众疫情防控安全感;建设高水平医院,提升群众就医满意感;推广信息化便民惠民服务,提升群众“多、快、好、省”健康实惠感;加大公共卫生项目服务力度,提升群众高品质健康获得感;构筑“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提升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幸福感;简化卫生审批程序,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感;强化卫生监督,提升群众健康生活放心感。

  以推进疫苗接种为例,我市通过保障疫苗供应,全方位开展宣传动员,严控疫苗质量、流通和使用安全,开放66个疫苗接种点,8个大型临时接种点,组建11支巡回队伍提供机动接种服务等措施,确保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有序进行,截至5月24日24时,我市新冠疫苗累计接种超135万剂次,其中第一剂次、第二剂次接种率均居全省第一。在提升群众就医满意感层面,将加强第一医院、中山医院、中医院等本市重点医院建设;提升引进建设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复旦儿科厦门分院、川大华西厦门医院;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成为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引入复旦附属肿瘤医院合作建设马銮湾医院,推进环东海域新城医院市校合作;引进一流专家,开设37家名医工作室,聘请89名特聘主任,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内一流专家的医疗服务。

  市工信局

  信息惠民惠企

  推动工信经济快速发展

  市工信局副局长叶健介绍,市工信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坚持把“为企业解难题”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树立“企业至上、服务发展”的理念,聚焦企业难点、痛点、焦点,认真梳理办实事项目清单,提出务实管用举措,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业的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实际成效。

  以真招实招,服务企业发展,不仅加快财政资金兑现、精准服务企业,还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全面提升全流程网办速度,全流程网办实现率达83.3%,依托EMS,100%实现“一趟不用跑”;进一步压缩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审批时限,今年将承诺时限由5个工作日再压缩至3个工作日等。

  以信息惠民,服务数字民生,推进信息惠民更贴心、更智能、更便利。积极推进“i厦门”便民应用,新增便民服务25项;联合市卫健委依托“i厦门”推出疫苗接种线上预约服务;配合公安、医保、人社等12个部门实现60个审批事项全流程线上“秒批秒办”;启动全市信息化产品适老化改造工作,推进“i厦门”平台开展适老化产品设计、功能改进等相关服务等。

  以实际行动,服务全市开新局。精准做好工业运行监测,工信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举全局之力加快金砖创新基地建设,印发《金砖基地建设拟提请工信部支持事项分工的通知》,推动已确定的创新基地建设31项工作落实;以打造万亿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系统梳理工信领域机械装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4条产业链,完善发展路径图,编制产业招商图谱,为项目落地提供优质要素保障。一季度,现代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新增入库项目1365个,计划投资1440亿元;累计新增落地项目951个,计划投资947.5亿元,计划注册金额435.3亿元;新增实际到资66.3亿元。

  市公安局

  为群众办实事项目

  首批55个全面落地

  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陈志洪在会上介绍,市公安局将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全面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的重要抓手,聚焦推进一批重点项目、整治一批风险隐患、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创新一批服务举措“四个一批”目标,扎实开展基础防控、治安整治、风险化解、便民惠企、素质形象“五大提升行动”。首批55个项目全面落地,有力有效服务保障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助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在具体工作中,市公安局坚持“清单+机制化”,破解律师“会见难”、电诈犯罪“防范难”、个人信息“保护难”。其中,在打击电诈犯罪方面,全面升级新一代“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探索精准宣防新模式;率先全省建立反诈表彰奖励机制,推动从单一警种向全警、全社会反诈转变。今年来,我市电信网络诈骗全口径警情同比逆势下降6.33%。

  坚持“标准+人性化”,升级三项服务,分别是创新流动服务、开展延伸服务、推出上门服务。具体做法有:探索智慧养犬管理新模式,将办证申请渠道延伸至e政务、i厦门、微信等平台,及宠物医院,实现家门口“一站式”办证、全过程“电子化”管理。截至目前,已组织“流动养犬办证服务车”深入165个社区,为3593只犬只开展接种免疫、办理“身份证”等。

  坚持“科技+智能化”,创新三项机制,实现人才落户“掌上办”、户籍表格“自助填”、敬老服务“自助办”。其中,在e政务开辟“敬老专区”,优化亲属关系证明等8项高频服务事项,实现办事条件自动比对、流程全面精简、材料全部减免、结果邮寄到家,让老年人办事更便捷、更有“温度”。

  本组文/本报记者 郭 睿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