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两次参加厦门市农村小学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被评为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翔安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翔安区优秀教师、翔安区教学常规优秀个人。
晨报记者 陈晓青 通讯员 童心悦
在厦门翔安,有一座面积0.88平方公里的小岛——小嶝岛。小嶝小学是岛上唯一一所小学,校长张月娇是这里有名的“全能”女校长——她既是校长,也是三个教学班的英语老师,还是孩子们的课外实践老师。只要天气允许,她有空就会带孩子们到海边抓螃蟹、捡贝壳,还带领学生自己耕作、打理校内的一个小菜园……
尽管这所农村完小处在交通不甚便利的小岛上,目前只有6个教学班、68个孩子、10个老师,但张月娇仍不忘教书育人的朴素心愿,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即使是两年的任职期到了,她仍选择留在这里,打造了一所乡村温馨校园,营造教师心灵的最暖家园,坚守初心、照亮他人,实现了袖珍学校的蜕变。
做校长
让老师更纯粹做“教育”
印象中,小学校长有种自然的威严,但爱笑的张月娇说,她其实更像一个老师,只不过兼任了学校的各种事务性工作。
“平时我的杂事最多,但学校的事务性工作我依然喜欢揽在自己身上。”张月娇说,学校只有10个老师,每个老师每周有21节课要上,而她相对少一些,差不多14节课。作为一校之长,她主动承担了全校最多的事务性工作,同时精简会议、简化考核等,只为让这10位老师能有充足精力投入教学工作。
张月娇的这份用心,增强的不仅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受益的还有学生。小嶝小学的孩子没上过什么培训班,这几年学生成绩却很好——在全区的质量监测中,2019-2021连续三个学期五科综合值平均排名第一,体育、英语等单科成绩在区里也多次获得第一。
成绩背后,是常人所不能体会的付出。“教学上,我们老师之间常会分享教学经验和方法,大家都很享受教书的纯粹感。”张月娇坦言,来小嶝岛三年,她和其他老师一样,喜欢上了这座小岛——这里除了有一群纯真、有拼劲的孩子,还有他们那些不善言辞的父母。
张月娇跟记者谈到一个细节——每次到岛上上班,车只能停到轮渡桥头,张月娇本想步行到学校,但至今还未“如愿”,因为在半路总有热心的家长或村民骑着摩托车或电瓶车捎带上她。这些热情质朴的村民让这位女校长倍感温暖,或许这就是支撑她和其他老师待在这座小岛上的不竭动力。
这样的海岛学校,能在少量生源时保持优秀成绩,能在艰苦环境中保持教师发展势头,与作为校长的张月娇对办学初心的坚持、对办学使命的坚守,是分不开的。
做老师
让学生课外活动更丰富
张月娇爱学校、爱老师,对学生更是爱得深沉。“教育是一门引导的艺术。”在张月娇看来,如果要学生成长,最好的方法是让他去做,去经历、体验、实验。
在孩子们眼中,女校长张月娇经常带着他们去尝试和探险。2019年,张月娇到岛上任职的第一年,知道学生因出岛不便一直没有组织过秋游,她就毅然筹划,让孩子们第一次集体走出小嶝岛。即使因久未坐车,家长和孩子都贴了晕车贴,却度过了一堂难忘的校外实践课。
“我们学校有个手工社团,之前都是让孩子们从家里带贝壳过来。但我看学校后面就有一片海,就想到为什么我们不和孩子去海里直接找呢?”当小嶝岛夕阳落到礁石,张月娇不时会带一群孩子出现在落日夕阳的沙滩上。此外,学校里还有一块小菜园,是她和孩子们一起种的,放学或课间,下种子、除草、抓虫子,都是他们的课外实践课。显然,这位女校长的到来,让学生的课外实践课越来越丰富。
“因为不需要上过多的补习班、培训班,小嶝的孩子在兴趣养成上有更强的专注力。”张月娇坚持在学校常态化开展棒垒球、武术、跆拳道、奥数等兴趣课程,外面的老师不好请,他们就自己上。
做教育者
让留守儿童倍感温暖
张月娇家住思明区,每天上班来回要3小时车程,有时碰上塞车,得在路上耗4个小时。为避免迟到,她早上6点就得出发,晚上7点多才能到家陪伴两个孩子。遇上极端天气,小嶝岛会封锁出岛的路。为了不耽误授课,许多个夜晚,她都在岛上度过。
乡村学校有不少留守儿童。张月娇的学生中,就有个孩子父母在外打工,有一次孩子不小心腿骨折了,就无法到校上课。她担心孩子落下功课,特别为孩子制作了难点讲解的微课供其自学,还通过电话和微信关爱孩子,缓解孩子的焦虑。周末一到,她没急着回家,买了营养品先去看望孩子,帮孩子辅导功课、促膝长谈。“后来孩子腿好回校后,不再调皮捣蛋,成绩也大幅提升了。”
从教19年,张月娇依然对教育充满热情。秉承这份敬业奉献精神的她,必将在三尺讲台上创造出更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