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定位与区域推进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 发布时间:2024-03-01 17:26 | 字号:

  作者:陈珍,福建省厦门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厦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实施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九年一贯制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一种重要的学制形式。在发展定位上,整体性与连续性是其本质特征,“一体化”是其实践形式。九年一贯制学校运用拓宽的时空解决了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问题,减轻了学生负担,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对缓解升学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学校内涵等具有重要的制度优势。如何在区域内科学规划和整体统筹一贯制学校发展,是很多区域关心的话题。福建省厦门市经过10余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建成4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区域推进九年一贯制的治理经验与推进策略。

  一、正确理解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定位

  正确理解“一体化”办学发展定位,是办好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认识前提。九年一贯制学校强调“一体化”办学,特别是在整体育人理念指导下,优化学校管理,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1. 整体性与连续性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本体特征

  九年一贯制办学与九年义务教育年限一致,由于学生是连续9年在同一所学校接受教育,因此具有较强的整体性、连续性,这有利于进行“一体化”的制度设计。

  单个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一所”学校,而非“两所”或者“几所”学校,更不是小学与初中的生硬拼凑。在这种视角下,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学和初中是“一个整体”,一至九年级也是“一个整体”,这在事实上形成义务教育的实施同样是“一个整体”的局面。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更好地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9年的“整体性发展”。因此,这种整体性能推动学校运用系统思维,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全面规划,进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非强调智育的单项发展。同时,整体性、连续性也体现在学生从小学入学到初中毕业的阶段性上。这一阶段的学生要经历儿童向青少年的过渡,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期,一个稳定与持续的成长环境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

  2. “减负”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着力点

  顾明远先生认为:“现在大家都主张九年一贯制,将小学初中贯通起来,不要派位、考试、选拔。中小学实施九年一贯制后,重复的内容就可以整合、去掉。”可以说,九年一贯制教育通过做“减法”,减轻了学生负担,缓解了家长焦虑,这与国家“双减”政策有不谋而合之处。从厦门市的实践来看,九年一贯制办学在这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减去了电脑派位等环节,缓解了家长焦虑。以厦门市为例,虽然“小升初”实行电脑派位、就近入学的政策已20多年,小学毕业考试成绩与升入何所学校已不再挂钩,但电脑派位让学生上哪所初中仍存在不确定性,学生到了新的初中后,是否能适应等问题仍是家长的焦虑点。而厦门市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后,学校实行“平行编班”,不开设竞赛班和重点班,并根据学校现有教师队伍实际合理配置各班级教师,实现各班级学生均衡发展,有效缓解了家长焦虑。

  二是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减轻了学生焦虑。在“小升初”之后,多数学生至少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适应新环境,一些适应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需要一个学期。而九年一贯制教学提升了中小学衔接的适应性,学生在经历小学六年的学习后,直接升入本校七年级,熟悉的校园环境与管理模式,让其自然而然地进行角色转换。

  三是减轻了学生负担,提升了教育质量。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与初中自然过渡,“小升初”过程被淡化,学生卸下了升学考试负担,学校有机会跳出“唯分数论”的羁绊。以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为例,该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体设置课程内容,并充分考虑小初衔接因素,在六年级设置了衔接课程,如语文阅读、数学思维、英语表达、海西地理、生物衔接、品德衔接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初中后初步具备基础的学科素养、科学素养、品格素养。学校不仅突出知识的衔接,更强调能力的衔接、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衔接。

  3. 稳定的成长环境是九年一贯制的天然优势

  未成年人在稳定的校园文化中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中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学校、家庭的连续性关注与引导。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家庭情况等都能被学校持续关注。特别是在学生走向青春期的过程中,稳定的成长环境和来自学校、家庭的关注能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在最短的时间内习惯并享受初中的学习生活。因此,九年一贯制学校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以厦门市梧侣学校为例。该校是一所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学校,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注重家校联系,让家长融入学校活动,较好地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照顾与家庭教育弱化的问题,学生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得到了较好的学习、成长支持。家长与学校形成稳固的关系后,建立了充分信任与认同感。稳定的家校关系、家校协同的教育模式,不仅为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区域推进思路

  多年来,厦门市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强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与管理,鼓励学校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方面深入探索,形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区域推进策略。

  一是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让一贯制办学走在前面。厦门市鼓励和支持新建学校建设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将有条件的初中和小学整合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让一贯制办学走在全省、全国前面,先行探索、办出经验。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进行专项研究,明确一贯制教育的育人目标,对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指导意见,着力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的改善与育人质量提升。

  二是推动成立九年一贯制学校高质量发展共同体,面向全省联动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高质量发展共同体采取“1+15+N”的方式组建,“1”即1个省级共同体,“15”即由厦门五缘实验学校联合福建省9地市的九年一贯制优质学校组成的15所共同体发起学校,“N”即N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组成共同体成员学校。全市每年举办一届九年一贯制学校高质量发展论坛,围绕九年一贯制学校高质量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关键环节与问题展开研讨,融汇各学科、各领域、各层级专家学者的智慧,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体成员学校的联动发展与共建、共享、共赢。

  三是加强战略合作,落实基础教育改革“五大行动”。厦门市与中国教育学会签署协议,合作共建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基于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九年一贯制课程建设实践研究,并聚焦教育治理现代化、立德树人质量、课程一体化实施、师资专业支撑等问题,重点实施五育并举育人模式建设、优秀学生培育、核心素养培育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评估指导、区域教育发展成果提炼推广等“五大行动”,全面助力实验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四是试验“五四”分段管理,在整体规划中优化义务教育。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区域发展差异大,单一化的学制显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实际需要。教育应趋向精细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学制的多样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提高学制弹性,对学段划分进行更精细的研究,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举措之一。2019年,厦门市教育局制定九年一贯制学校“五四”分段管理改革方案,并在全市20所学校开始试点。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遵循教学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指导各学校探索建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五四”分段管理课程体系。

  在“五四”分段管理模式下,初中由原来的三年延长至四年,从而拓宽了初中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克服了初小衔接不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弊端。在试点过程中,各学校结合校情进行了深入探索。例如:厦门市第五中学在试点“五四”分段管理的过程中,明确六年级教育教学全部归口初中管理,学校教务处以初中教育教学理念来整体安排六年级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毕业考试,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小升初衔接课程,做好学段过渡。六年级学生各类德育活动和考评同样归口初中部管理,让学生提前适应初中的节奏,教师在进行德育管理时,可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在统一要求下作出适度调整。经过统筹,六年级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和初中学生一致,学校在班级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活动上给足时间。

  三、学校推进一贯制办学的基本策略  

  1. 建“一贯式”课程体系,在保持连续性中增强底蕴

  厦门市注重引导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把9年作为一个单元来整体把握,努力避免课程实施的不连续性和不完整性。小学、初中的独立开办,一方面,常常迫使有学科特长、艺术潜能的学生受升学压力等因素影响而中途停顿或放弃;另一方面,有的特色课程只在特定的小学开设,很多初中可能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在该方面的教育缺少连贯性,特长发展半途而废。九年一贯制学校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学校可以在小学阶段就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并为其特长发展制定整体目标、阶段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当学生升入初中后,可继续在其小学阶段的学习基础上,接受提升性的辅导。为适应教学需要,学校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让教师跨年级、跨学段任教,满足学生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需要。

  以厦门市思明区云顶学校为例。该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开设有排球、举重等特色课程,并长期聘请原国家队队员来校执教。该校小学生从四年级开始练习排球,升入初中后继续练习,教练团队跨学段跟进指导。经过多年持续性、进阶式训练,学生的排球专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厦门市还鼓励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德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设计,以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新理念、新模式,从而打破传统德育和劳动教育分散化、零散化的局面,构建一以贯之的德育、劳动教育目标体系,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设计劳动实践活动时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实现劳动教育的整体设计、贯通实施。以厦门五缘实验学校为例,学校在一至三年级开展以模仿为主的劳动教育,如开展整理书包、叠衣服等劳动比赛,培养学生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在四至六年级开展“美食制作”“生活缝补”“校园保洁”等项目式劳动课程,使学生掌握生活中常用、实用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到了八至九年级则开展以创新设计为主的劳动教育,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提升以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责任感。一以贯之的课程设计,使得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有利于劳动教育走向整合性、科学性、教育性并重的实践样态。

  2. “一体化”打造师资队伍,在“无缝衔接”中实现融合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好教师成就好学校,好学校培育好学生。在九年一贯制办学背景下,只有“一体化”打造优质的师资队伍,才能让小学与初中在“无缝衔接”中实现融合。为此,厦门市推动一贯制学校利用自身办学优势,在全校师资和教学资源上统筹安排、共享使用、学段贯通,着力培养教师的全程育人能力。

  其一,初中与小学交替安排师资,打破教师使用的学段界限。在常规的师资安排下,小学与初中教师沟通少,各自负责自己所处学段的教学工作,对其他学段的课程教材内容了解不多,升入初中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认为教师讲得快且不细致,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认为教师所讲内容重复太多,教师在教学中陷入两难境地。为解决这一问题,厦门市第五中学尝试交替安排师资,让初中教师到小学任教、小学教师到初中任教,促进教师对全学段课程教材内容的了解,打通使用各类教学资源,从而走出学段教学内容缺少衔接、相似知识点教学重复低效等困境,实现学生小学初中学习的无痕衔接、在校九年的贯通发展。

  其二,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深度卷入教学研究,开展跨学段集体教研,实现教师贯通培养。如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研组积极开展“同题异构”教研活动,每学科选取相同主题的教学内容,分别在五至八年级学生中开展教学,旨在研究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同一主题内容时表现出的思维深度、广度差异,探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教授相同内容的不同教学方式,深化了学科教研,推动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每年8月,厦门五缘实验学校翔安分校、集美分校、湖里分校新入职教师都会与五缘实验学校总校的新教师一起参加培训,总校利用优质资源对新教师进行无差别岗前培训。同时,总校还安排骨干教师担任新教师“起航”导师,协助青年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三年初露头角、五年成为骨干。三所分校的新教师在总校的带领下,实现了快速成长与发展。 

  3. 探索“一贯制”管理方法,在因校施策中形成区域经验

  管理是学校运作的“无形之手”,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是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厦门市在推进实施九年一贯制办学中,注重强化一贯制学校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鼓励学校因校施策,打通管理堵点、优化薄弱环节,在日常管理实践中丰富管理经验、创新管理模式,增厚一贯制学校管理智慧,形成“一贯制”管理的一校一方案。

  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实行垂直管理,探索出一条教学管理新路。在管理模式上,学校打破“分立”与“分设”的管理办法,实施“垂直管理”,即把小学和初中看作一个整体,在校内不再分设小学部和初中部,学校设立统一的党团及少先队组织,并设立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建设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在校领导分工上,没有专门分管小学或初中的领导。学校内设机构也不再分设小学部与初中部。学校还坚持做到三个统筹:一是统筹规划校舍资源,有效扩大学生活动空间;二是统筹九年一贯制课程计划,合理规划学生的学习进程;三是统筹配置教师,合理安排教师任课,建立统一的学科教研团队。在学科管理上,学校通过实行统一的学科建制,组建统一的学科教研组,强化不同学段同一学科教师的互助教研,助力教师实现高质量专业成长。

  厦门市云顶学校则坚持“长程”与“分合”管理相结合。在“长程”管理方面,学校对一至九年级课程建设、师资安排等进行统一规划,确保学生个体成长的连续性。课程建设上,创新国家课程实施,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建构九年一贯的学校课程体系。师资安排上,小学部与初中部、毕业年级与起始年级一起融通考虑,破除“小学教师”“初中教师”的身份标签,让教师服务教学需要、“跟进”学生成长。在“分合”管理方面,学校做到该“分”的“分”、该“合”的“合”。学校体育场馆、图书阅览室、心理辅导中心等场所坚持全校“合用”,避免重复建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研组按小学、初中两个学部分设,确保在教师人数多的情况下实现深度教研、精准教研;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科技等学科则全校“合并”,每个学科设一个教研组,这样更有利于集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