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出招 培养中小学拔尖创新学生
来源:厦门晚报 | 发布时间:2024-03-11 15:38 | 字号:

  近日,市教育局等十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活“科学”教育公共活力、推进“科学”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推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等27条措施。

  文/记者 郭文娟 图/刘东华  

  挖掘培育五类“潜力股”

  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实施意见》提出,设立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研究中心,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学科培养基地,与国内一流高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合作培养,推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具有特殊天赋或潜能学生招生改革,推进科技创新人才自主招生改革,举办科技创新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

  聘请院士专家担任“科学顾问”

  同时,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聘请院士、科技专家担任“科学顾问”“科学副校长”,中小学校设立“科技辅导员”,配置“科学”专兼职实验员。

  加大理工类硕博教师招聘力度

  加大理工类博士、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招聘力度,实施“学科融合教师”“全科教师”培训培养计划,设立市级“科学名师工作站”等。

  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教育

  进一步统筹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推进“科学”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科技等科技教育。实施项目化学习,强化学科交叉和个性化培养,用科普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全市学校每年开展一次科学节

  《实施意见》还提出,深化“科学”实践六个“100%”。即,全市学校100%每年开展一次科学节,学生100%参与科学节活动。全市开展“科学”类课后服务活动的学校数占比100%,力争每周参加1次以上“科学”类课后服务的学生数占比100%。全市100%的学校走向社会或借助第三方力量开展“科学”实践活动,100%的学校建立“一校一品”的“科学”教育品牌。

  设立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

  此外,设立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建立科普教育数字化研学用共同体,培育科普场馆科学教育精品项目。统筹协调博物馆、科技馆、植物园等主动纳入学校“科学”教育课程计划。接下来,有关部门将围绕27条措施制定详细实施方案,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背景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 为何重新受重视?

  《意见》也让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正式走上“台面”。某种角度看,现在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就是备受争议的英才教育,后者一度曾被认为是拔苗助长。不过,近年来,英才教育重新受到重视。

  一般认为,近年来,“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引发政府和社会对于杰出人才培养的关注。

  国家制定了三个中长期规划纲要,其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换句话说,在这个信息时代,国家也意识到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为的是培育国家发展所需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

  链接

  三校今年招收 拔尖创新学生各30人

  今年厦门中招明确提出,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外国语学校面向全市招收拔尖创新学生各30人。三所学校共90人,是从夏令营和冬令营选拔出来的。

  这被认为是厦门吹响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