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来源:厦门市教育局督导处、基础教育处 时间:2021-10-20 09:14

    更全体系巩固基本均衡  更高质量冲刺优质均衡 

    (2021年10月)

      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全体系的义务教育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际义务教育差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9月,厦门市现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486所,全日制在校生104.29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校368所,在校生50.19万人。全市六个行政区于2014年在全省率先全部高分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评估认定,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范围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4个区获评省教育强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满意度保持全国38个重点城市前列。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五项标准,履行政府责任

      市委市政府将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各区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并统筹资源配置,提高全市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等化和管理标准化水平。

      1.统一工资标准。自2010年起,实行全市教师同城同薪,无论是城市名校教师,还是海岛、山区等偏远地区教师,工资待遇标准都一致,并保障农村教师岗位津贴。

      2.统一编制标准。2010年全市中小学、中职学校和幼儿园教师编制按照城乡一致的标准进行核算配备,做到“同城同编”。

      3.统一生均公用经费标准。2012年统一全市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从2019年1月起,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1300元、初中提高到每生每年1600元。

      4.统一配备标准。2012年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近年来又持续按照城市学校标准,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5.统一经费增长标准。巩固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总投入逐年增长,2018年总投入92.3亿元,2019年总投入100.64亿元,2020年总投入113.55亿元。

      (二)创新五项机制,共享优质资源

      1.“交流”机制。2010年起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工作,2012年起建立区域内教师招聘的统招统配机制,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统一招聘统一随机安排工作单位,据初步统计,全市校际教师交流的人数已达3000多人次,有效地促进了校际师资的均衡配置。实施“131”和“252”名师培养工程,共培养市级骨干教师2116名、学科带头人431名、专家型教师131名、卓越教师30名,建设60个名师工作室。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组织理科教师实验能力、小学科学教师、农村学校跨学科兼课教师的集中培训,组织遴选小学乡村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并进行培训,有效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2.“合作”机制。推进优质校通过联合办学或是办分校等方法,与农村校、薄弱校开展合作办学,将优质教育资源“输入”薄弱学校,帮助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开展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试点,有效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率。近些年,市教育局共批准7所直属学校“托管”27所农村薄弱学校,全市乡村学校100%与城区学校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或教育共同体。

      3.“小片区”机制。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在全市建立74个小片区,实现城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小片区全覆盖,推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有效地促进了片区学校的均衡发展。

      4.“送教”机制。成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科教学指导小组,采取教学视导、专题研讨、专题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村学校培育优秀备课组、教研组。2020年,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名师“送教下乡”约1180节。

      5.“信息化”机制。建设覆盖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包括农村教学点)的教育城域网,完成信息技术“班班通”工程,实施国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厦门数字学校平台,沉淀形成课程总节数超过2万节,单科最高学习访问超过1613490人次。师生熟练使用腾讯课堂、超星直播客户端、QQ直播、钉钉等进行线上学习,2020年全市推出16节“空中名师课堂”和8节“家安心安”系列家庭教育“空中课堂”。

      (三)推出五项举措,保障随迁子女入学

      我市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020年全市随迁子女在厦接受义务教育人数达到19.9万人,其中小学14.3万人,初中5.6万人,约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数的40%。

      1加快建设一批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含中职)项目263个,新增学位17.45万个。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在公办学校或政府购买服务的学校就读的比率达94.6%,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2.实行包括民办学校在内免费义务教育。从2011年秋季起,对就读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符合统筹条件的随迁子女,由政府补助,给予免除学杂费、课本费、簿籍费。

      3.实行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工作。根据随迁子女父(母)暂住、务工、参加我市社会保险、购置房产、符合计生政策等情况计算积分,按照积分位序和志愿情况免试派位入学。据统计,2021年参加积分入学的随迁子女为2.07万人。

      4.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购买学位。按一级、二级、三级和合格等四个等级对民办普通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分级管理,建立政府分级学位补助制度。

      5.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制定《关于社会资本举办优质民办学校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指导意见》和《关于实施鼓励和促进民办教育优质发展若干措施》,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办学校,加强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委托管理和监管工作,满足不同层次群众对子女教育的个性化需求。

      (四)坚持五个均衡,提升教育品质

      1.生源均衡。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划片入学,主要城区初中学校招生采取以多校划片为主、电脑随机派位方式免试入学,实现初中学校生源基本均衡,有效促进初中教学质量全面均衡提升。

      2.投入均衡。落实城乡一体化“五项统一标准”的投入保障机制,采用“市财接力”形式,倾斜专项经费,优先保障教师编制和学校机构数,保障“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教育用编,满足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3.师资均衡。推行指导性交流、校际对口交流、片区交流、调动性交流、跨校竞聘交流等交流模式,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实现校际师资均衡配置。

      4.机会均衡。随迁子女与户籍儿童扎实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落实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9%以上。

      5.质量均衡。实施城乡学校教育质量监测一体化,2020年评选首批43所智慧校园达标学校,其中21所为岛外学校。推进农村中小学(包括教学点)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推进“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工作,实现农村薄弱学校学生和城区学生同上一堂课,城乡学校教师共同集体备课,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主要城区学位供求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存在准大班额、大校额,教育用地、生均面积、经费等方面的保障水平还有差距等。

      (二)教师专业素质、编制管理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均衡发展的要求;

      (三)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四、下一步计划

      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教育改革,实施“九大举措”,更高质量冲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统筹推进市域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建立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体系。采取加快推进学位紧张区域建设项目、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实行积分入学等措施扩大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保障学校办学规模和班生额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到2025年,规划建设20万个左右义务教育学位。

      (二)建设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探索多种建设模式,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城区及镇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开展有实效的帮扶工作,加快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总结并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学区化办学模式”和“1+X合作办学体制改革”经验。加强小片区管理工作,加大硬件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的统筹利用力度,推进片区学校优质均衡。

      (三)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中小学教师与公务员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持续开展以“师德建设、岗位练兵、校长教师进社区进家庭”为主要内容的“三项主题活动”,建成10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50所教师发展示范校。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积极推进教师职称评审权委托或下放至条件成熟的区、校,由学校自主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任。

      (四)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探索中小学新课程实施以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区域特点、整体框架、政策制度、技术路线,形成“1+5+N”实验内容。“1”为厦门市中小幼新课程一体化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的咨询与指导;“5”为“五育并举育人模式建设行动”“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核心素养培育能力提升行动”“教育教学评估指导行动”“区域教育发展成果提炼推广行动”等五个行动方案;“N”为其他专项委托工作。

      (五)深化课堂教学综合改革。聚焦以提升质量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打造有效度的课堂。在82所中小学开展省级义务教学改革实验工作,在100所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开展校本作业试点工作,在7所市直属学校开展九年一贯制教育实验研究,在58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实验,创建7所省级示范高中建设学校、19所省一级达标校、10所省级课改基地校和13所国际教育试点学校,强力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特色发展。

      (六)完善均衡编班制度。认真总结1998年以来电脑派位工作经验,全面实施阳光编班,对全市初中新生统一采用电脑随机排班的方式进行阳光编班,杜绝个别学校擅自设立“重点班”,取消小学体育和艺术的特长生招生。

      (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施教育教学行为规范行动计划,更深、更实、更严推进“双减”和“五项管理”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工作。加强实验教学和劳动教育,建设一批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加强课后服务扩面提质,为学生提供在校午餐午休、下午课后延时托管和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晚自习以及暑期托管等全时域课后服务,实现服务学校覆盖率100%,有意愿的学生覆盖率100%。

      (八)健全绿色质量评价机制。建立由品德素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学业负担等因素构成的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系统培育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建立学生体质公告制,定期向社会公布中小学生身高、体重、视力等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体检数据。

      (九)落实义务教育督导制度。落实市、区两级教育督导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善片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机制。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常态化督导评估和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推进教育督导评估信息化,探索建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的工作机制。强化教育督导结果应用,落实《教育督导问责办法》,落实督导约谈和问责制度。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