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教育局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171号提案协办意见的函
    来源:厦门市教育局办公室 时间:2022-06-09 11:09

      厦教提案〔2022〕函字53号

      答复类别:A类

    厦门市文旅局:

      《关于进一步推动闽南文化传承发扬的建议》(第2171号)收悉。现将我单位的协办意见反馈如下:

      多年来,市教育局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一、深入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

      2018年,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市文联联合制订出台了《厦门市“戏曲进校园工程”推进实施方案》,加大“戏曲进校园”工作力度。学校在开齐上好常规艺术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设戏曲校本课程,开展特色戏曲社团活动,组织戏曲展演和剧目欣赏,开展戏曲师资专项培训,让戏曲教育落地生根。中小学幼儿园与地方戏曲院团结对共建,引入高甲戏、歌仔戏、木偶剧等剧团进校园表演、开设讲座、专家指导,培育一批戏曲传习基地学校。

      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自2016年开设戏曲课程,成为福建省首个把戏曲课程植入常规课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涵盖戏曲唱腔、戏曲形体、戏曲梳妆、戏曲剧目、戏曲欣赏五大模块。学校的戏曲社团多次在各级戏剧展演比赛中拔得头筹,多名学生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获“小梅花”称号。2020年12月,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旅局联合主办“薪火相传 梨园新声”厦门市戏曲进校园成果展演活动,全市21所中小学幼儿园252名学生参加,活动进行线上直播,全网观看量超过178万,集中展示了我市戏曲进校园工作成果。

      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

      多年来,市教育局持续推进优秀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纳入每年的中小学艺术节活动中。自2017年起,市教育局确定每年11月份的第四周为厦门市中小学“校园闽南文化周”,其间组织闽南文化艺术展演比赛,海峡两岸“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与多部门联合举办“讲古”和南音比赛等。两年一届的厦门市“鹭岛花朵”少儿文艺汇演,独立设置戏剧曲艺类项目,活动逐级开展,为戏曲新苗搭建展示的平台。各中小学积极编创、推荐优秀戏曲节目参加福建省中小学生(少儿)戏剧展演、省曲艺“丹桂奖”大赛,获得优异成绩。一系列异彩纷呈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中小学还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在清明节开展“网上祭英烈”,在端午、中秋等节日开展包粽子、诗词诵读等活动。

      三、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

      2007年,市教育局在全市102所学校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试点工作,开设形式多样的闽南文化兴趣班、选修课,组织专家编写出版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闽南话系列教材共15册,向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发放。2018年至2020年,落实市财政经费,对各校《闽南方言与文化》系列读本进行专项补助,为“校园闽南文化周”的开展提供了刚需条件。

      《闽南文化初中教材》共60篇,对闽南文化进行专题介绍,包含闽南民间工艺、闽南历代先贤人物介绍、闽南歌谣、闽南地方戏曲著名选段等。《闽南文化高中教材》共10本,从闽南民间艺术、建筑、生产技术、文化传播及历史变迁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闽南文化的来龙去脉,深入挖掘了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

      四、有效融入课后服务内容

      近年来,市教育局有效落实“双减”要求,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各学校充分利用在地资源,结合办学特色建设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有效融入其中。许多学校结合“一校一品”研发特色课后服务课程,包括吟唱唐诗、剪纸、书法、国画等,开展陶艺、插花、茶艺等生活美学课程,闽南非遗类的歌仔戏、漆线雕、捏面人、布袋戏、舞龙、农民画、二十四节令鼓、宋江阵、王船、答嘴鼓、南音等传统文化课程,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活力。不少学校已形成“一校一特色”的课后服务亮点,如湖里区教师进修第二附属小学的龙船、翔安区内厝中心小学的宋江阵武术、马巷中心小学的闽南童谣和读册歌、厦门实验小学的答嘴鼓等,获得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可。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厦门市教育局

      2022年5月8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