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4107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来源:厦门市教育局办公室 时间:2024-06-13 17:29

      厦教提案函〔2024〕87号

      答复类别:A类

    姜春海委员:

      《关于推动创建厦门科学城联合研究生院的建议》(第20244107号)由我单位会同科技局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厦门科学城是厦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载体”,推动发展动能转换的“主引擎”,是市委、市政府谋划推进的“四个一”科技创新工作重点之一。您结合我市高校研究生培养情况,提出加大本区域高端人才的培养规模和质量,创建厦门科学城联合研究生院的建议,对我市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我局高度重视,会同相关部门认真对提案进行了研究、讨论。

      二、措施与成效

      (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支撑区域产业发展。我市积极支持并持续引导高校根据我市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和建设学科专业群。推动在厦高校紧密对接厦门市“4+4+6”现代产业体系,契合厦门科学城、生物医药港、高新区等建设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立足自身定位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引导鼓励在厦高校进一步加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支持在厦高校国家级、省级“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一批省级“高峰”“高原”学科,遴选建设一批市级应用型本科高校高水平专业。加强应用学科与行业、产业的协同联动,使学科专业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融通、相互支撑。支持和鼓励在厦高校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通过与在厦高校签订市校共建协议,引导高校深化校地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服务厦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把准方向科学规划,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科学规划把准方向路径,联合知名智库机构编制《发展战略规划》和《总体概念规划》,明确厦门科学城区别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强科技、育产业、优机制、建新城”为总体思路,通过集群化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层次创新团队、高效益成果孵化转化载体”,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创新要素集聚地、未来产业培育地、绿色智慧新城”。组建厦门科学城管委会,统筹发展规划、政策创新和产业布局等。打造建设运营平台,依托厦门火炬集团成立“厦门科学城建设运营有限公司”,组建专业化、市场化团队,推进科学城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和厦门理工学院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积极探索工程硕士联合培养改革。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式人才培养,行业企业介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积极推动实施教育部“蓝火计划”,精准引进博士生工作团,帮助企业技术攻关,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厦门本地企业引进高校优秀人才。大力支持高校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与厦门大学签署共同建设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协议,推进嘉庚创新实验室建设;支持在厦高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厦门大学与趣店科技开展战略合作,共建趣店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双方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创业实习基地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鼓励在厦相关高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项目合作,推动相关成果转化。

      (四)强化政策牵引力度,搭建产业育成功能。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厦门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推出“新型研发机构最高资助1亿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营收奖励”“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研发团队3%国拨经费奖励”等一批强有力政策,并明确政策适用于“新注册落地的独立法人机构”,全力培育发展新增量。市科技局还建立项目储备库,入库“高研值”项目170多项。引进培育詹启敏院士“厦门市创新生物医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理化所“低密度微球及复合材料研究院”等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科学城I号孵化器,引进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成果转化基地,牵引带动北京中关村15所“双一流”高校科技成果来厦转化,目前已注册落地项目43个;策划Ⅱ号孵化器,揭牌全市首个未来产业园(先进制造园),启用首个“创新飞地”-厦门科学城(北京)创新成果培育基地,初步构建形成“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专业园区+创新飞地”孵化培育体系。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厦门科学城作为一个规划中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区域,旨在集群化布局顶尖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与科教基地等高能级创新载体的,吸引高校硬核科技成果来厦转化。

      目前,科学城的深入建设和发展,为厦门科学城联合研究生院的筹建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下一步,我局将会同相关部门,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大力度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科学城入驻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在厦高校和引进高校加速融入科学城建设发展。进一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努力推动更多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

      (二)继续积极支持在厦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优化现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支持和引导高校结合我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优化学科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境外和港澳台地区高水平大学引进、建设和引才留才用才相关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科技创新发展,为我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三)依托厦门科学城内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实验室和先进科研设备,聘请国内外一流学者和行业专家担任研究生导师,着力培育一批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厦门市教育局

      2024年6月3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