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4083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来源:厦门市教育局办公室 时间:2024-06-13 17:31

      厦教提案函〔2024〕89号

      答复类别:A类

    农工党界别活动小组:

      《关于促进厦门市高校院所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平台发展的建议》(第20244083号)由我单位主办。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将其纳入厦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已形成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被国家纳入集成电路规划布局重点城市。您结合我市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在产教融通方面存在障碍,建议我市联合产教融合平台和行业协会、建立政府引导、协同联动的校企合作机制、给予校企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支持等建议,为深化我市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改革,促进集成电路人才有效供给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对我市营造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措施与成效

      (一)健全产业政策服务体系

      一是出台《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厦府规〔2022〕11号)、《关于印发进一步促进集成电路双创平台发展的若干办法的通知》(厦自贸委规〔2022〕7号)等产业扶持政策。主要针对支持人才引进、支持研发创新、支持提质增效和支持生态建设等四个方面对集成电路产业展开补助。制定《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实施‘产研交融’行动,鼓励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通过挂职、兼职、项目合作等方式实施双向流动,促进技术互通、需求共享和人才互补。

      二是市人社局、市国资委、财政局等部门出台《转发省人社厅等部门关于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保留人事(劳动)关系离岗创业实施意见的通知》(厦人社〔2016〕239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11条贯彻意见一并实施,明确国有企事业单位离岗创业科研人员在保留人事(劳动)关系期间,其人事(劳动)关系不变,工龄连续计算;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级科研人员带领团队参与协同创新。

      三是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支持在厦高校院所紧扣我市产业发展需求设置特色学科(专业),为企业提供精准人才培养服务。拨付专项配套建设资金,支持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平台建设总经费2.02亿元,厦门市、海沧区均对平台建设予以支持。平台实行边建设、边运行模式,已开展工程实践、人才实训培养和建立集成电路专业校企联合培养硕博平台班。

      (二)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一是探索政校行企联动。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各自优势,提升人才培养的实践性、针对性、专业性。推动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与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园区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探索实施“订单式”联合培养机制,不断提高人才与需求的契合度。推动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举办产教融合活动,2024年1月,市工信局作为指导单位,助推厦门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联合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省厦门市集成电路企业走进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活动。

      二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引导在厦各高校、职业院校,紧密围绕我市集成电路发展需要,开设集成电路相关专业,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华厦学院等高校开设有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其中厦门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入选福建省特色本科专业,华侨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厦门理工学院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挥厦门区位优势,与台湾联电等知名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合作,使学生具备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等环节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中,支持鼓励企业或研发机构牵头,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申请、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增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互动,形成研发、制造、应用良性互动机制和产业链配套体系。瀚天天成联合厦门大学开展“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华侨大学联合三优光电、化合积电开展“面向大功率光电器件的金刚石热沉基板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积极支持在厦高校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等院校,面向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培训,提升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政策水平和科技金融等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

      (三)拓宽校企人才交流渠道

      一是积极推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建设,通过载体开展人才培养。印发《厦门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将“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资源管理与技术支撑服务人才”作为平台主要任务之一。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汇聚全球前三大EDA公司、国内集成电路研究机构及国内高校等各类优质师资,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全国规模前列、软硬件设置齐备的专业性集成电路人才实训基地。

      二是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专技人员采取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等方式创新创业,促进人才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期间与原单位在岗人员享有同等权利,取得的成绩可以作为专技人员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的重要依据。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创新岗位设置,可通过设置特设岗位、流动岗位选拔、吸引创新人才,探索实行弹性、灵活的工作时间,鼓励绩效工资分配向在创新岗位做出突出成绩人员倾斜。到企业兼职创新的人员,与企业职工同等享有获取报酬、奖金、股权激励的权利。

      三是开展企业和高校对接系列活动,促进精准对接。聚焦厦门市新材料、集成电路、机械装备等产业链在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发展需求,组织“企业进高校系列活动”,如组织相关行业企业“走进厦大实验室系列活动”集成电路专场、电子信息专场、新材料专场、智能制造专场等专题活动及组织企业走进华侨大学、华厦学院等活动。反向组织高校老师开展“高校走进厦门企业系列活动”ABB专场、明翰电气专场、宸鸿科技专场、瀚天天成专场、奥佳华专场、石秀才专场等活动,引导高校、产业界加深理解,促进产教融合。

      (四)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持续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厦门技师学院与我市多家民营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助力民营企业人才需求。引进多家行业代表性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厦门技师学院授课,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展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技工院校校企合作联盟活动,促进行业内人才技术交流共享。

      二是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开展重点群体项目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补贴性培训,创新推出毕业年度学生学徒制培训政策,遴选支持一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半导体等高新行业企业作为示范企业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推动技能培训工作提质增效。2023年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63万人次,发放补贴资金1.18亿元。全面推进技能等级认定,

      三是持续深化职称改革。充分发挥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培养评价技能人才主体作用,初步建立技能等级认定评价体系。扎实做好指导和服务,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评价,强化指导监督,对每一家备案单位开展“一对一”走访、“点对点”指导、“手把手”服务。持续深化职称改革,在全省率先新增人工智能职称专业评审,优化生物医药职称改革试点,扩大物联网、轨道交通、工业设计3个职称改革试点专业的评审级别。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联合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单位继续支持厦门市高校院所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平台发展,推动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在集成电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不断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服务我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壮大。

      (一)完善产业人才政策体系。优化提升“群鹭兴厦”人才政策体系,进一步扩大人才政策覆盖面。持续推进各类人才计划优化整合,突出产业骨干人才扶持,重视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人才培养,提升人才资源供给水平。加大“留厦六条”举措落实力度,扶持人才驿站建设,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二)创新人力资源合作模式。全力推进两岸人力资源合作项目,争取完成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申报验收工作。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的指导,积极打造升级人才赋能发展、校企合作、人才供需链接、人才政策服务等平台,吸引集聚更多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推动产学研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产教联合培养人才。策划搭建科技创新载体,推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展人才培养。

      (三)促进产教融合精准对接。持续推动各高校加强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继续支持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与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境外高校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研发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拓展合作办学。进一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深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加大政产学研用的交流合作。鼓励各校精准对接国内外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不断深挖和推动在全球相关领域的优势资源合作,培养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能技术人才,以高质量教育支撑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提升技能人才培育能力。加强校企共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研拟加强新时代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举措,围绕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发展通道、技工教育等方面,进一步推动适应产教融合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实施“揭榜挂帅”技能培训和重点行业、紧缺工种等项目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企业和院校合作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

      厦门市教育局

      2024年6月3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