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161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来源:厦门市教育局办公室 时间:2025-03-18 16:35

      厦教建议函〔2025〕6号

      答复类别:A类

    市科技局:

      我局协办的《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161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新型劳动者队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更是实现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蔡艺卓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为我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产教融合,加强高端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二、措施与成效

      (一)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市政府与厦门大学共建嘉庚创新实验室和翔安创新实验室,厦门大学成立新质生产力研究发展中心,探索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产业赋能、科学研究等方面协同发展,打造国家新型高端智库,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强化在厦高校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围绕产业办专业。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职业院校专业布局,逐步构建与我市“4+4+6”现代产业体系相契合的专业结构。推动建设市级30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20个应用型本科高校高水平专业、20个高水平高职专业和32个中职优质专业。二是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全市职校与63家企业联合开展39个市级现代学徒制建设试点,“三双两段制”的现代学徒制“厦门模式”获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宣传推广。

      (三)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新型产学研一体人才培养机制,建设30个省、市级产业学院,15个市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职业院校与合作主体之间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成立闽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教联合体和现代水产、智能家居、数字影视、跨境电商等4个全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逐步形成体系化、规模化的产教融合模式。

      三、今后推动计划

      (一)引导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高新质生产力供给能力。指导高校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调整专业布局,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专业结构,提供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推动产教融合向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培养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匹配新型生产关系,符合市场需求、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厦门市教育局

      2025年3月3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