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054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来源:厦门市教育局办公室 时间:2025-03-18 16:54

      厦教建议函〔2025〕14号

      答复类别:A类

    市委宣传部:

      我局协办的《关于加强闽南文化保护与推动戏曲进校园的建议》(第005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近年来,厦门市教育系统大力推动闽南文化传承保护,深入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市教育局指导学校积极开发闽南文化校本课程和传统文化选修课,鼓励学校成立戏曲社团。推动学校与本市地方戏曲院团结对共建,邀请非遗传承人和戏曲艺术家进校授课,举办传统艺术表演,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还通过举办读册歌、讲古、戏剧戏曲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为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活力。

      二、措施与成效

      (一)开发课程教材。2007年起,市教育局在全市102所学校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试点工作,先后两次组织专家编写出版和修订再版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校本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共15册,附动画视频及光盘,向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发放。2018年至2020年,每年落实市财政教材经费补贴约120万元,完善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完整的闽南方言与文化系列教材体系。

      (二)严选课程资源。市教育局落实《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规范闽南文化读物进校园的推荐主体、程序和导向,明确管理边界和职责,压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指导学校立足本校特色教学资源,以多种呈现方式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闽南文化的需求,探索设计闽南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学习资料。

      (三)加强师资建设。各区各校不定期邀请本市高校、台湾艺术研究院、市非遗中心、闽南文化研究会等专家走进校园开展闽南文化普及讲座,建设一支优质的闽南文化传承推广师资队伍。借助“名师工作室”遴选一批在闽南文化教学方面有经验的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丰富活动形式。我市每年举办海峡两岸“读册歌”广播电视大赛,每年参赛节目数量近200个,4000余名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参加。2023年,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联合举办“闽南文化进校园”成果展演展示,11所学校参与汇报演出,19所学校参与实践成果展示。我市还长期举办中小学生“讲古”、南音唱腔、戏剧戏曲比赛,开展两岸闽南文化夏令营,组织闽南文化社会实践、集体研学,征集优秀闽南童谣作品,加深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认识、体验和热爱。

      (五)推动戏曲传承。自2018年《厦门市“戏曲进校园工程”推进实施方案》出台后,市教育局全面推动此项工作,指导学校挖掘校内外资源,积极与本市地方戏曲院团结对共建,支持院团进校园展演,开设戏曲社团和兴趣班,开展戏曲师资专项培训。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成立偶戏研究中心,开设理论、编导及实践课程,承办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福建木偶戏编剧人才培养”,邀请木偶戏专家、资深编导及高校学者授课。厦门市海沧区北附学校连续5次、厦门实验中学连续3次荣获中国少儿戏曲最高奖“小梅花奖”。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树立正确导向。针对学校过于注重成绩和拿奖,给老师带来压力且难以保证学生固定性的问题,我局将探索逐步转变“唯成绩论”、“唯奖项论”的评价方式,更多关注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兴趣培养和实际参与度。通过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如学生的课堂表现、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对闽南文化的理解深度等,减轻老师和学生的功利性压力,更好地构建传承梯队,让文化传承回归本质。

      (二)完善教学资源。针对学校老师专业教学能力不足、教材不够规范的问题,我局将在现有闽南话教师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加强师资培训,培养更多懂闽南文化和会讲闽南话的老师,不断满足全市幼儿园、中小学开展闽南文化教学与活动需要。修订完善和普及闽南文化系列教材,形成更好的学习氛围。     

      (三)加强营造氛围。针对成果展示渠道不够丰富的问题,我局将进一步推动学校通过校园文化节、闽南戏曲展演、非遗技艺擂台等活动,打造“移动文化课堂”;开发数字化传播矩阵,整合优秀作品线上展示,形成“云端文化地图”。积极协商财政部门,统筹教育经费用于闽南文化进校园的投入与保障。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立体化宣传,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闽南文化传播体系。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厦门市教育局

      2025年3月4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