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018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来源:厦门市教育局办公室 时间:2025-05-12 10:24

      厦教建议函〔2025〕29号

      答复类别:A类

    柯明月代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厦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建议》(第001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厦门是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我市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具有起步早、思路新、措施实、特色明、效果好等特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出台了多项措施推进我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

      二、措施与成效

      (一)加强学生心理筛查和辅导

      一是扎实开展普测筛查。全市各中小学每学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全员普测,通过全员筛查、暖心谈话、家校联系等动态摸排学生思想心理情况。2024年起,市教育局、市卫健委积极加强沟通协调,组织仙岳医院专业力量,成立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项目小组,科学制定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情况筛查量表。

      二是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对普测筛查发现的需重点关注的学生,各中小学按照“一生一档”要求建立心理档案。学校成立学生思想心理工作小组,对重点关注学生分级建立预警库,并按“一生一策”要求制定关爱帮扶措施。

      三是加强辅导和干预。在全市学校全覆盖建设校园心理辅导室,持续提升市、区两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服务水平,为学生提供网络咨询、热线咨询、个案面询等多种心理服务。2020年8月正式开通厦门市24小时学生心理援助热线,为全市学生和家长提供服务。

      (二)提升学校心理健康课程质量

      一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厦门市自2007年起就要求中小学校要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并列入教学计划。2021年起将每学期第一周设定为“心理健康教育周”,要求全市中小学上好开学“心理健康第一课”。2024年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印发了《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参考》,不断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

      二是开展系列心理健康品牌活动。各中小学按要求积极开展团队辅导、心理拓展等活动,我市连续17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心理夏令营等品牌活动,扎实落实“525”心理健康教育日、中高考考前心理辅导等。

      (三)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一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持续推动全市中小学配齐配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二是着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每年常态化举办班主任、心理教师、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专题培训等培训。2025年4月,市教育局启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到专门医院跟岗学习项目。三是强化名师辐射引领。通过名师工作室研修等提升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水平。

      (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加强家校社协同。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印发了《厦门市中小学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南》,通过家庭教育课程、举办线上线下家庭教育讲座、在重要时间节点发布《致家长的一封信》、开展“组团式”家访等形式,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2024年12月起,市教育局又在原有每月一期“中小学家庭教育讲堂”基础上开发“家教有方”家庭教育系列讲座,每周向家长推送。

      二是加强部门协同。教育、卫生、妇联等部门加强沟通协同,联合开展心理健康公益宣讲、义务咨询等各项活动。2025年我市发布了“全市精神心理服务地图”,市心理健康中心结合儿童青少引入全息沉浸式正念冥想、VR心理放松平台、AI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提供心理评估、心理咨询、放松疗愈、健康宣教等服务。

      三是创新“医教结合”模式。市教育局与市卫健委持续加强沟通,联合开展学生心理筛查、心理教师到专门医院跟岗学习等项目。市教育局鼓励中小学校与专门医院加强合作,由专门医院为学校提供常态化培训、学生心理健康促进、高风险学生筛查与干预、个案跟踪及转介机制等工作。

      三、今后推动计划

      一是持续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要求,加快配齐配强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是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加强部门沟通协同,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进一步探索“医教结合”新模式。教育部门与卫健部门在学生心理筛查、大数据平台建设、危机个案干预、转介治疗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协同。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厦门市教育局

      2025年4月21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