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4065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来源:厦门市教育局办公室 时间:2025-06-25 09:49

      厦教提案函〔2025〕85号

      答复类别:A类

      

    姜春海委员:

      《关于在部分重点企业设立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培养先导项目的建议》(第2025406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工程硕博士培养是打造卓越工程师队伍的关键环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当前厦门市正处于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阶段,需要大量高素质工程人才支撑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我市积极贯彻国家关于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的部署要求,落实福建省卓越工程师建设方案的政策指导,通过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搭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优化工程人才培养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协同发力,致力于提升工程硕博士培养质量,为厦门市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措施与成效

      (一)发挥高校主体作用,优化培养模式。我市目前共有4所高校具有工程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培养授权,分别为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各高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2022年,厦门大学入选九部委“工程硕博士专项试点”工作,截至2023年与7个央业在7个领域合作培养国家急需应用型人才。“工程硕博士专项”研究生需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同时厦门大学定期举办工程硕博士专项校企导师见面会,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共同推动实质性联合培养工作的开展,推动形成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的良好合作生态。2024年各高校积极申报福建省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培养改革试点,2024年多位博士研究生入选首批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

      (二)创新合作模式,合力育才引智。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或是设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实现企校间在人才培养、课题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领域、宽渠道的合作。艾德生物设立了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产业实践单位协同育人基地,与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等开展博士后联合培养,每年提供数十个实习实训的岗位机会。集美大学与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罗普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协议,确保研究生专业实践需要。

      (三)深化产教融合,双元育才强企。一是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积极向上申请补助,已获中央资金2.1亿元。市校共建的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边建设、边运行模式开展工程实践、人才实训培养,已显现出积极成效,年均培养和实训产业人才1500人,建立集成电路专业校企联合培养硕博平台班,与三安光电等企业联合培养全日制“平台班”硕博士研究生近260人,为解决“卡脖子”难题自主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二是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积极开展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工作,为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制定出台了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目前,我市共遴选出29家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工作。

      (四)强化校企互动,促进供需对接。聚焦厦门市新材料、集成电路、机械装备等产业链在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发展需求,组织“企业进高校系列活动”,如组织相关行业企业“走进厦门大实验室系列活动”集成电路专场、电子信息专场、新材料专场、智能制造专场等专题活动及组织企业走进华侨大学、厦门华厦学院等活动。反向组织开展“高校走进厦门企业系列活动”ABB专场、明翰电器专场、宸鸿科技专场、瀚天天成专场、奥佳华专场等,引导高校、产业界加深理解,促进产教融合。征集并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并向企业推送高校的技术成果供给,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需求和成果对接。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指导高校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平台,共同建立导师团队,进一步优化校企联合培养方案,明确学校和企业在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流程和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硕博士研究生提供更加实际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同时建立健全校企联合培养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二)持续深化产教协同。深化高校与企业、产业的协同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中心,开展联合攻关、协同育人项目,构建全方位合作体系,促进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加强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的互动交流。积极加强各部门协调,持续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提升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推动我市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

      (三)强化支持与保障。鼓励在厦有关高校申报福建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福建省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培养改革试点,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持续推动实施“技术源头掘金行动”,策划举办校企专场对接会,进一步深入挖掘国内外高校优质成果及我市企业技术需求,推动更多高校前沿科技成果在厦转化落地。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继续策划建设一批联合实验室,集聚企业、高校院所等产学研各方优势力量,依托平台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提升工程技术人才供给质量,推动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厦门市教育局

      2025年5月29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