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4-12-00-2024-026
    • 备注/文号:厦教办〔2024〕19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教育局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4-03-27
    厦门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来源:厦门市教育局德育处 时间:2024-04-01 09:05

    各区教育局,各直属中小学(含中职学校),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及厦门市教育局等十一部门印发的《厦门市全面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我局组织制定了《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区各学校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厦门市教育局办公室

      2024年3月26日

    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和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性工作。为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全过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和育人功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基本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充分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

      (二)实效性

      注重活动和体验,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发展性

      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挖掘其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着力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四)主体性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营造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其自主发展。

      (五)创新性

      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积极品质,提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立性、合作性、创新性、适应性等健全人格,具有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百折不挠等积极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

      四、教学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和完善自我、尊重和珍爱生命、学会学习和创新、学会交往和合作、情绪和情感管理、生涯规划和升学择业、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学内容。

      (一)小学低年级

      《认识和完善自我》模块主要包括:初步了解自己的特征,能够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尊重和珍爱生命》模块主要包括: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喜爱充满生机的世界;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懂得关心家人和同学、尊老爱幼;亲近大自然,爱护自然环境;初步掌握基本的安全技能。

      《学会学习和创新》模块主要包括:初步感受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好奇心,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感受探索未知世界的快乐。

      《学会交往和合作》模块主要包括:培养礼貌友好、互助合作的良好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懂得合作;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融入集体、建立友谊。

      《情绪和情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初步认识情绪;培养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形成安全感和归属感。

      《生涯规划和升学择业》模块主要包括:初步认识职业的多样性,能够描述不同的职业;初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

      《生活和社会适应》模块主要包括:认识班级和学校,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

      (二)小学中年级

      《认识和完善自我》模块主要包括:从多角度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评价的水平,增强自尊和自信。

      《尊重和珍爱生命》模块主要包括:了解身体的生长情形,进一步理解性别认同。懂得同情、关心和力所能及地帮助弱者;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

      《学会学习和创新》模块主要包括:初步培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尝试提出新想法,感受解决问题的快乐;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关系。

      《学会交往和合作》模块主要包括: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和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情绪和情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初步了解情绪对自己和他人产生的影响;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能理解他人的情绪;学习简单的情绪调适方法;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道德感。

      《生涯规划和升学择业》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和体验不同的职业;参与简单的职业体验,体会劳动的乐趣;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

      《生活和社会适应》模块主要包括: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发展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能力;增强时间管理意识,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初步学会积极应对挫折,保持乐观的心态。

      (三)小学高年级

      《认识和完善自我》模块主要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增强独立意识,提高独立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

      《尊重和珍爱生命》模块主要包括: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提高生存能力和自救能力。

      《学会学习和创新》模块主要包括:着力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学会交往和合作》模块主要包括:恰当地进行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提高互助能力。

      《情绪和情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初步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初步掌握情感觉察和表达的方法;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发展美感。

      《生涯规划和升学择业》模块主要包括:了解大部分的职业及社会意义,形成基本的社会职业认识;能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初步树立生涯规划意识。

      《生活和社会适应》模块主要包括:发展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体验成长型思维带来的改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初中年级

      《认识和完善自我》模块主要包括: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和正确的社会自我;提高自我调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和珍爱生命》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并适应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敬畏生命。

      《学会学习和创新》模块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强化内在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就感,激发求知欲;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学习中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学会交往和合作》模块主要包括: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正确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合作能力。

      《情绪和情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掌握情绪管理的有效方法,抑制冲动行为;提高情感觉察和表达能力,激发责任感,提升理智感。

      《生涯规划和升学择业》模块侧重于生涯探索,主要包括:加强对高中阶段学校了解,拓展对社会分工、职业角色的体验与认识,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把握升学选择方向;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学会生涯规划方法,初步形成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

      《生活和社会适应》模块主要包括: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掌握成长型思维的方法,提高心理韧性和希望水平。

      (五)高中年级

      《认识和完善自我》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我管理和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和珍爱生命》模块主要包括:了解每个人在婚姻、家庭与社会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防灾和应对灾害的技能,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积极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理解生命、热爱生命。

      《学会学习和创新》模块主要包括:提高元认知能力,优化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我效能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会交往和合作》模块主要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培养人际沟通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

      《情绪和情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掌握情绪管理的有效策略,提高情绪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升幸福感。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和升学择业》模块侧重于生涯规划,主要包括: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等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学业和职业的规划能力,提高生涯决策和管理能力;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中职学校《生涯规划和升学择业》模块侧重于职业规划,主要包括:了解中职学生的就业优势,掌握应对职业发展中心理冲突的方法,增强职业适应性,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执行力;了解职业生涯发展评价标准,学会评价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把握职业生涯规划调整的时机,持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普通高中《生活和社会适应》模块主要包括: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提高成长型思维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中职学校《生活和社会适应》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复杂的职业和社会环境,正确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学会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提高独立生存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

      教师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综合考虑教学诸要素,进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单元教学主题、单元教学目标、单元内容解释、单元设计思想、单元流程图、单元评价方案等。

      单元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单元目标具有整体性和统领性,应基于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充分考虑学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关系。

      单元内容解释包括理论基础、政策依据、学情分析、核心概念图等。应重点阐述本单元教学内容及其所依据的心理学理论、有关政策、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及实际需求等。核心概念图应聚焦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聚焦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做到逻辑清晰,结构合理。

      单元设计思想应重点阐述本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等),所依据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学习理论,需重点解决的教学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等。

      单元流程图要求以结构图的形式整体呈现本单元教学实施的具体思路,包括心理健康素养、课时安排、教学主题、学习活动任务、学习评价任务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等。

      单元评价方案包括单元评价目标、单元评价内容、单元评价方式、单元评价实施(含评价维度、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单元评价结果等。应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注重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注重实践性、鼓励性评价。

      (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课时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内容解析、教学设计思想、教学重难点、资源与工具、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策略、学习评价等。

      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应做到表述明确、具体、可操作。

      学情分析包括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年龄特征、学习基础、实际需求等。

      教学内容解析包括教学的主要内容、本课时在心理健康素养培育和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教学设计思想包括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和设计思路等。

      资源与工具包括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其他传统媒体等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资源和工具。

      教学方法与策略应说明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与策略,并说明这些方法与策略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学习评价包括评价的目的、主体、内容、标准、方式等。

      六、教学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本质是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其课堂教学过程原则上应包含热身与导入、活动与体验、讨论与交流、总结与延伸等基本环节。

      (一)热身与导入

      教师可根据教学主题、学生特点,采用简易律动、趣味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安全、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活动与体验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心理游戏、心理拓展、心理训练、情境设计、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心理漫画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促使学生产生积极体验,感悟和建构新的认知和行为。

      (三)讨论与交流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开放性问题,通过问题辨析、小组讨论、交流分享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观点,碰撞思维,启迪智慧,提升心智。

      (四)总结与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分享学习成果,并通过布置课后心理、行为实践性任务,指导学生将学习所得迁移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目的。

      七、教学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坚持科学性、发展性、多元性、开放性、整体性等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和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作用。

      (一)评价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的目标是: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二)评价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发展性。教学有效性的观测指标包括: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理念的正确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学生发展性的观测指标包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优化、认知和行为的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等。

      (三)评价主体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主体包括授课教师、专业人员(教研人员、专家)、学生、观察者(教师同行、家长等)。

      (四)评价方法

      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实践性评价、档案袋评价、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方法,全面获取和掌握相关信息。

      1.观察法。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依据。

      2.访谈法。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对话,获得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的信息和对教学的改进意见。

      3.实践性评价法。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开放性、情境性、体验式等多种形式的实践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应注重及时评价、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

      4.档案袋评价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与计划,指导学生持续一段时间主动收集体现心理成长的主要表现、成果等材料,并组织学生省思档案,评定其努力、进步等成长情况,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5.问卷调查法。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编制问卷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和同行及家长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

      6.心理测验法。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验量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施前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变化,检验教学的效果。运用心理测验法要注意正确选择量表,规范实施测验,正确解释和运用测验结果。

      (五)评价实施

      以新课程评价理念为指导,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完善综合评价。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发展、变化和过程。要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重视学生、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等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实践性评价,运用评价结果指导学生改进学习、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指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发展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积极、正向的作用。

      (六)评价结果的应用

      教师应将评价的结果以科学的、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客观、全面、谨慎地解释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对自身心理建设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切实提高心理健康素养。要防止给学生贴标签和造成负面影响。

      评价结果同时也是反思与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管理

      (一)统筹安排,保证课时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小学校要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并排入学校课程表,课时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中统筹安排。中等职业学校要将《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作为必修课,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安排36学时,同时根据学生发展实际,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每周1学时并排入学校课程表。

      (二)完善制度,提高质量

      配齐配强市区两级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设立市区两级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指导组,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积极探索跨区域、跨学段、跨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课题研究、专业培训和资源开发,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骨干,形成一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

      (三)加强督导,规范实施

      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纳入学校综合督导体系,市区两级教研部门要定期开展教学视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要避免理论化、知识化、医学化倾向,不得进行考试,不得布置知识性作业。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