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4-12-00-2025-005
- 备注/文号:厦教办〔2025〕7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教育局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2-25
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区教育局,市教科院(职教中心),各中等职业学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部署,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养和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经研究,决定举办2025年厦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并从中推荐优秀团队参加全省、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及限额
比赛分为创意组和创业组。
(一)创意组:参赛选手已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服务模式或针对生产加工工艺进行创新的改良技术,在今年教育部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中职学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
(二)创业组:在今年教育部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且公司注册年限不超过5年(2020年3月1日后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中职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或毕业5年内的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企业法人在今年教育部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3,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51%。
(三)参赛限额:各校在组织校级比赛基础上,按以下名额择优推荐:厦门工商旅游学校、集美工业学校、厦门信息学校不超过20队(创意组和创业组合计),其余学校不超过15队(创意组和创业组合计)。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原则上不多于8人(含团队负责人),每个参赛团队的指导教师不超过2名。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或往年参赛项目参赛。
二、报名时间及比赛时间和地点
(一)报名时间:2025年3月24日前
(二)网评材料提交截止时间:2025年4月12日前
(三)现场决赛时间:2025年4月26日上午8:00
(四)比赛地点:集美工业学校双创中心
三、比赛办法
采取先网络初评后组织决赛的方式进行。
网络初评时竞赛团队提交项目策划书(PDF格式,文件大小不超过100M)、项目实施报告(PPT格式,文件大小不超过500M)、项目视频(MP4格式封装,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等。根据参赛材料,评审确定入围决赛的参赛团队。
决赛时竞赛团队按时进入比赛室,首先简要介绍项目实施报告的主要内容、创新特色并展示相关项目成果,介绍项目实施报告时间不超过10分钟。评委针对参赛作品材料、项目实施报告介绍和产品展示,集体讨论提出3个问题(评委讨论时竞赛团队回避),竞赛团队针对屏幕呈现的问题(评委不再复述或解读、可以事先指定答题者),逐一回答并阐述个人观点(可以展示佐证资料),时间不超过8分钟(含读题审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评委可以追问。选手介绍和答辩时不得出现学校名称、指导教师姓名等涉嫌泄露信息的内容。决赛评委根据参赛材料和参赛选手表现打分,确定决赛成绩。决赛原则上采取现场评审方式进行。
四、奖项设置
(一)按参赛人数10%设一等奖,20%设二等奖,30%设三等奖;若参赛人数不足10人,根据成绩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
(二)比赛获奖名单和推荐人选将在网上公示,公示期为5天。公示结果无异议后,公布名单。
五、其他事项
(一)以校为单位组成代表队参加比赛。请各校做好校级选拔赛工作,指定学校联系人并填写《2025年厦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汇总表》、《2025年厦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参赛项目资格审查表》(附件2、3),于2025年3月22日前将汇总表电子版和审查表盖章扫描电子版发至邮箱palham@163.com(联系人:何老师,联系电话:0592-2665065)。
(二)参赛作品应为原创。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或其他法律纠纷,其责任由参赛选手和所在学校承担。除事前特别声明外,比赛执委会拥有对参赛材料进行公益性共享的权利。
(三)比赛的有关信息将及时在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官网(http://www.xmaes.cn)“职教教研”专栏公布。
附件:1.2025年厦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赛项规程
2.2025年厦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报名汇总表
3.2025年厦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参赛项目资格审查表
厦门市教育局办公室
2025年2月24日
附件1
2025年厦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赛项规程
一、比赛目的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部署,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比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三、主要任务
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自立自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创造中增长智慧才干,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
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把教育融入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造实现价值,努力形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四、比赛内容
(一)参赛要求
1.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学校在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服务厦门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2.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3.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须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等;已在主管部门完成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须提交营业执照、登记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相关证件的扫描件、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等。参赛项目可提供当前真实财务数据、已获投资情况、带动就业情况等相关证明材料。
4.参赛项目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须尊重中国文化,符合公序良俗。
5.参赛项目根据各参赛项目相应的要求,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参赛项目报名参赛。
(二)参赛项目
1.创新类:以技术、工艺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优势;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服务模式或针对生产加工工艺进行创新的改良技术。
2.商业类:以商业运营潜力或实效为核心优势。
3.工匠类:以体现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内涵的工匠精神为核心优势。
五、参赛组别和对象
比赛分为创意组和创业组。比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原则上不多于8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每个参赛团队的指导教师不超过2名。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一)创意组
参赛选手已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服务模式或针对生产加工工艺进行创新的改良技术,在今年本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中职学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
(二)创业组
在今年本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且公司注册年限不超过5年(2020年3月1日后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中职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或毕业5年内的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企业法人在今年本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 1/3,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 51%。
六、比赛程序
根据报名情况分为若干评审组。各评审组均采取先网络初评后组织决赛的方式进行。网络初评时,评审参赛作品材料,确定入围决赛的作品。决赛时,参赛团队介绍项目策划书、项目实施报告(PPT)、项目视频等展示、回答评委提问。评审参赛作品材料和参赛团队现场表现,确定比赛成绩。如因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决赛有关安排另行通知。
(一)网络评审
1.网络评审,竞赛团队提交项目策划书(PDF格式,文件大小不超过100M)、项目实施报告(PPT格式,文件大小不超过500M)、项目视频(MP4格式封装,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等。
2.作品上传时间:4月8日-4月12日,逾期当自动放弃处理。
3.选手上传资料必须与自己的作品ID匹配,在提交的任何材料中均不得出现学校名称、指导教师姓名等涉嫌泄露信息的内容。
4.每校一个上传账号,另行通知。
5.选手上传后应认真检查视频是否能正常播放,压缩包是否能正常下载打开。
6.参赛作品应为原创,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7.比赛当天,竞赛团队现场抽签决定比赛顺序。
(二)现场决赛
1.竞赛团队按时进入比赛室,首先简要介绍项目实施报告的主要内容、创新特色;以及项目成果展示。
2.介绍项目实施报告时间不超过8分钟;
3.选手介绍时不得出现学校名称、指导教师姓名等涉嫌泄露信息的内容。
4.评委针对参赛作品材料、项目实施报告介绍和产品展示,集体讨论提出3个问题,评委讨论时竞赛团队回避。
5.竞赛团队针对屏幕呈现的问题(评委不再复述或解读、可以事先指定答题者),逐一回答并阐述个人观点(可以展示佐证资料),时间不超过8分钟(含读题审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评委可以追问。
6.选手答辩时不得出现学校名称、指导教师姓名等涉嫌泄露信息的内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