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XM00104-12-00-2025-017
- 备注/文号:厦教发〔2025〕11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教育局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4-09
各区教育局,各直属学校(单位):
现将《厦门市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厦门市教育局
2025年4月9日
厦门市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教育数智治理能力,支撑厦门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福建省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三年实施方案》和《厦门市加快推进数字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部署,结合实际,在全市中小学(含中职学校)广泛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教育新质生产力,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厦门建设教育强市提供强大数字动能。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培育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储备人才。
坚持应用为王。围绕教、学、研、评、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推进应用场景建设,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坚持学用结合,支持师生加强人工智能教学及应用的探究实践,强化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提升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深化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实施路径,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常态化。
坚持协同为要。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协作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推进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产教融合,拓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覆盖面。遵循“整体实施、示范先行、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强城乡统筹,推动区域间、学校间、群体间的协同发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三)工作目标
到2027年,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教育重点应用场景,初步形成本地特色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有示范意义的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优秀案例,实现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全面提升,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普遍应用,以数智技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学校治理水平。2030年前在全市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实现全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规模化常态化应用,打造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厦门模式”,全面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二、主要任务及举措
(一)构建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做好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式培养,鼓励和支持人工智能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建设,并通过校本课程、课后服务项目等途径推广人工智能教育。在常态化教学中统筹人工智能教育,将人工智能教育内容融入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以人工智能赋能项目学习和科创活动。小学低年级段侧重人工智能的感知和体验,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应用,高中阶段侧重人工智能的前沿应用和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职业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注重人工智能应用伦理,引导学生科学合理使用各类人工智能工具,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二)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推进教育领域人工智能重点应用场景建设,围绕教、学、研、评、管等高频需求,打造一批实用好用场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备课授课、自动答疑、教情学情分析、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教研与研修等提供高效支撑,赋能教师差异化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探索未来课堂新场景,实践人机协同的新型“双师课堂”模式,开展人机对话式学习、项目化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应用,推进大规模因材施教。探索人工智能和科学教育融合创新,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智能工具等赋能科学教学与实验,助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开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五育”创新实践,推动AI+德育、AI+体育、AI+学生综合评价等应用,打造智慧教育新样态。
(三)加强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能力提升工作。加大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数学等人工智能教育相关学科教师招聘力度,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充实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和教研力量。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将人工智能、数字化等纳入名师、名校长培养培训内容,组织开展教师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和智能化教学专题培训,探索构建“AI+教师发展”培养模式。完善激励举措,在名师培养培训、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工作中,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成效显著的教师给予适当倾斜,逐步培育一批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人工智能教育与应用教师。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专家库、领航教师团,开展教学指导、经验分享、主题教研等,促进教师交流与成长,推动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支持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与应用课题研究,引领教育教学与实践。
(四)强化人工智能教育教研。市、区教研部门把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常态化教研范围,组织专题教研活动、教学观摩,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助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推动人工智能与教研工作融合,探索数智技术支撑下的教研工作新思路、新方案、新路径。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设立人工智能学科教研组或应用研究共同体,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与专业能力。
(五)培育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与科学教育、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机融合,通过开展主题研学、社团活动、专项赛事等各类特色育人活动,强化学生人工智能实践,丰富学生人工智能体验,提升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支持各区、各校联合多方力量拓展活动平台,加强学生人工智能学习和实践成果的交流展示,促进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培养。
(六)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开发共享。推广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优质人工智能教育资源,鼓励各校积极开发和应用相关资源,加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各区各校要根据实际,依托学校现有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按人工智能教学要求优化升级,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所需的泛在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体验、学习、探究、实践空间。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实施校园环境智能化改造,营造校园人工智能教育氛围。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校企社协同,推动在厦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展厅等场馆面向中小学校开放,拓展学生人工智能学习体验场域。
(七)打造全域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模式。鼓励示范先行,遴选市级人工智能教育领航学校,开设人工智能特色课程建设与推广,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建立协作共建机制,组建人工智能教育与应用共同体,发挥各级智慧教育试点区、智慧校园试点校、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做好城乡统筹,加强协同联动,推动教学共进、场景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缩小城乡人工智能教育差距,整体性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努力打造一批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
(八)赋能教育治理水平提升。推动厦门i教育综合服务平台的智能化,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框架,促进数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对教学、教研和管理的支撑能力。加快数据的伴随式、智能化归集与整合,形成全场景、多模态、可视化的教育数据资源。充分挖掘释放数据价值,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决策辅助工具、智能管理助手,促进教育服务高效化、治理精准化、决策科学化。探索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教育督导,推动督导工作提质增效。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基于人工智能优化管理流程、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定制服务、结合数据模型实现智能预判,不断提升学校综合治理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各区教育局及相关部门要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和场景建设应用工作。
(二)加强经费保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等途径,加大人工智能教育经费投入,用于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硬件设施建设等,保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区各校要积极联动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等,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强化资源共建、成果共享。
(三)加强安全保障。各区教育局、各学校要全面加强并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监管体系,提升应急处置与安全保障能力。做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规范、信息隐私保护、教育数据使用等方面的监管,消除数据、技术、算法、伦理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教育数据和师生个人信息安全合规使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应用,引导和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向善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